12月4日下午,为探索农耕文化当代价值,寻找传承耕读内涵,农耕协会主要学生与名师大讲堂的主讲嘉宾,来自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家湘教授在别都书院心理咨询室就“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展开学习与近距离交流。
罗家湘教授作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对传统文化,文学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农耕协会主要同学对农业及农耕文化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将农业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最传统的农业,来自于刀耕火种的时期,《诗经》里就很好的记载了传统农业的状态,自给自足、怡然自乐。到封建时期,传统农业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职能,它把握着一个国家的命脉与发展,同时它也起着养育,输送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古中国的文明,就是建立在此的。但是在工业的冲击来临时,传统农业的脆弱性也显现了出来,工业的机械革命,将人民的需求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拔高,而这时的传统农业,还处在自给自足,盈有小余的状态,这对农业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十分残酷的。传统农业不得不进行变革,依靠工业,科学属性,提高农业的价值,但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不会从事工业,科学的农耕劳动者的流失,形成一种循环。只能说,现代农业的兴起是一种必然,和必须。我们要做的和能做到的,就是探寻在这传统农业转型向现代农业中的可提取的部分,以及真正的属于农耕文化的部分。三言两语,罗教授就将农业的现状剖析殆尽,指出要点。
交流中,同学们还向罗教授提出农耕实践的现实意义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问题,罗教授说到:“传统农耕文化就现代演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就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农学所占的学科面积越来越广,这就代表了它也是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那么就现在而言,农耕文化的演变在现代所带来的意义一是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很正派的思想——乡土情结,也就是根文化。古有先贤回乡,今有大学生回乡任职村官,可能有些人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但这其实正是农村需要的,传统农业的崩溃,恰恰有一部分是属于信息迭代过慢,而大学生当村官,刚好是一种革命和现代农业的演变。二是劳动情节,经调查发现会发现,老一辈常常不愿停止劳动。这就是经历过传统农耕劳作形成的一种记忆和体验。在农耕环境和城市环境,往往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是在田野间劳作,在自由和空旷的环境进行输出,不管是心理还是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疗理。在城市中,人们一般是在公寓呢,一个较小的环境,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而恰恰是足不出户,导致了一种体验感的缺乏,特别是在公寓内,有时连大声说话也要想到邻里邻居的感受,想法是好的,但心灵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了压抑,压抑,就是现代农耕文化能拯救的东西。三是很重要的一点,农耕精神。农耕文化常常谈到的就是耕读传家,耕读文化。就现代而言耕读,解析开来就是劳动+教育,有些代表故事讲得就是这,如“囊萤映雪”,讲得就是一个读书刻苦。古时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读完书的知识分子除了任官,到了哪里去了呢?回乡,回乡之后,耕读教育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会发现做了官的知识分子,他懂人民的利益,需求以及艰辛,因为他经历过。现代农耕文化的价值在这也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接受了劳动教育的读书人,有刻苦精神,有理想,以及在实事上,始终记得为人民服务。
座谈交流现场,农耕协会还准备了我校学子在校园农场耕种的农副产品及相关资料刊物,希望罗教授对我校在耕读文化传播以及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情况有所了解。听说这些农副产品都是同学们在校内亲自耕种收获的,罗教授对同学们的农耕实践表达了赞许,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探索农耕协会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帮助意义,引导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农耕文化和农耕实践中。
此次与名师的近距离交流学习,给农耕协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塑,也是在罗教授对现代农业发展、对农耕文化价值的讲解中,对农耕文化的一次重新认知。农耕文化在传承中代代更新,信息时代的年轻人,正是能够为农耕注入活力,焕发乡村生机的群体。农耕协会也将一如既往,为传承农耕文化,搭建校园农耕实践平台而不懈努力。
撰稿:石夕欣 林颖娟
摄影:杨李娜
(团委供稿)
上一条:【商道大讲坛讲座预告】第18讲:《民法典》的互联网元素及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下一条:【就业创业】投资理财,规划未来——记“职”规未来第三期之大学生生涯理财规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