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育人格局。通识教学部老师多次走进书院并与别都书院通力合作,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4月15日下午4:00-5:00,通识走进书院之第十六期阅读交流会如期举行,特殊时期,本期阅读交流会线上开展,由李梅老师在别都书院专门组建的QQ群里进行《历史是什么》的阅读分享。
《历史是什么》一书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961年1月至3月间在剑桥大学特里维廉讲座中的讲演集,全书六章,分别对应六次演讲。李梅老师分别从四个方面出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视角,即:一是作者为什么写作这本书。原因有两个,在卡尔生活的时代是历史学家重新思考历史学的契机,一方面历史学揭示过往真相的能力开始受到质疑,另一方面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需要更加有效的解释历史,因此当时作为外交家的卡尔站在自己维度在书的开篇就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问题,同时对其他一些流派或思想家的历史观进行了批评;二是历史学是干什么的。针对这一部分,李梅老师总结出历史事实的来源、史料就是史学的传统观点、以及卡尔对历史事实的反思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三是历史是谁的声音。李梅老师举了三个例子,并归纳出作者卡尔的观点和卡尔本人对于历史的概念界定以及这本书的亮点之处。四是史家、史学和社会的关系。通过阅读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李梅老师总结出三个关键点,即读历史要“知人论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历史进程受环境制约;历史事实是社会性事实,历史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历史,要从社会结构和制度出发,对历史做出解释。
短短一个的小时很快就过去,同学们热情互动,李梅老师掷地有声的讲课风格紧紧抓住每一个同学的胃口,循循善诱,同学们觉得这次阅读交流会既产生了思想的火花,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听完这场阅读交流会,同学们深受启发,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通过这样的讲座形式也可以引导同学们更多地沉淀下来,一步步走进经典的殿堂,步步都有好风景、步步都会是一种享受。
撰稿:周密
(通识教学部)
上一条:【艺术修养与实践】抗疫之行,爱国力行——淬炼商学院“以舞抗疫·与爱同行”主题活动
下一条:【思政教学部】“回信”精神暖人心 三尺讲台绽青春——思政教学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重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