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新闻 正文

新闻

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国际大师班隆重开幕,中外科幻名家共育新星

2025-10-19

10月15日晚19:00,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国际大师班开幕式在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下里巴人剧场成功举办。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吕翊、校长助理刘枚、集团科幻板块主管皮若兰,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美国著名科幻作家James Patrick Kelly、Naomi Krizer,荷兰著名科幻作家Roderick Leeuwenhart、智利著名科幻作家Leonardo Espinoza Benavides、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宝树、江波、凌晨、程婧波,重庆市作协、中国科普作协、重庆市科协、重庆文学院的领导和嘉宾,以及三校四区科幻学院的师生代表们一道见证了工坊的盛大启幕。

领导致辞

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吕翊向远道而来的导师、嘉宾及青年创作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跨界思维,钓鱼城科幻学院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实践,持续推动科幻教育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浪潮奔涌、叙事边界急速拓展的时代。科幻,作为最具未来性的文学体裁,它不仅是想象力的驰骋,更是一种严肃的、基于科学精神的思考方式,是对人类命运种种可能性的系统性探索。

本届工坊将延续公益初心,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专业的科幻创作孵化平台。相信这支由国内外顶尖科幻作家组成的“梦之队”导师团,一定能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大师课、看稿会、小组研讨等多样化指导,激发学员们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中国科幻事业注入新力量。同时,寄语各位学员珍惜这次与大师同行、与同好共进的机会,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深入思考,让灵感在此碰撞,让作品在此生长。

随后,吕校长为工坊常任校长吴岩教授和客座校长James Patrick Kelly颁发聘书。

工坊校长发言:科幻教育的融合与创作真谛

工坊常任校长吴岩教授从教学、人才培养与文学发展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其核心观点。在教学层面,他深刻指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纯粹的文科或理科教育已难以应对时代挑战。他倡导推动文理科的深度融合,通过提升理科生的人文素养与文科生的科学认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培养能够驾驭复杂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吴教授强调,尽管中国每年科幻作品产出量可观,但精品力作仍显不足。他以“大师班”为例,肯定了其作为重要机制在发掘与培育优秀科幻创作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认为此类举措需持续深化,以夯实科幻文学的人才基础。最后,在文学发展层面,他着重强调了科幻作为“国际语言”的独特价值。科幻文学能够跨越文化隔阂,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不仅促进全球对话与合作,更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

工坊客座校长James Patrick Kelly结合他的个人写作生涯,与在场青年创作者分享了关于坚持、成长与创作的经验和看法。James坦言,其写作之路始于频繁的退稿,最初的两年内收稿拒信超过五百封。他以此鼓励所有怀揣梦想的写作者,预言只要持续笔耕不辍,必将跨越瓶颈,不断接近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佳作品”。他强调,成为一名“艺术家”并非头衔的授予,而是在这漫长而执着的实践中自然抵达的状态。

作为导师,James表示他们将尽力理解每一位学员及其作品,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但他同时指出,创作方法无定式,真正的荣耀属于执笔的创作者本人。他更以自身经历为例,透露去年工坊的见闻曾直接激发其新作灵感,从而生动诠释了“万物皆可成故事”的创作理念,鼓励学员时刻保持观察与思考的写作状态。此番讲话不仅为工坊拉开了序幕,也为所有参与者注入了坚持创作的信心与力量。

冰屏开幕仪式

在与会师生与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吕翊校长与中外导师代表共同登台,随着冰屏上倒计时的结束,他们一齐按下启动装置。刹那间,象征着无限创意与未来的光幕奔涌而出,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国际大师班”在重庆移通学院正式启航。

首届工坊导师学员对谈:薪火相传,创作之火不熄

在工坊开幕式的最后一场活动中,首届工坊导师、重庆移通学院教师阿缺与首届学员代表张瑞展开了一场真挚而深入的对谈。二人围绕首届工坊的学习经历、创作收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分享。

对谈伊始,阿缺老师首先汇报了首届未来创作工坊学员与导师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提到,首届学员中,李图野凭借作品荣获今年冷湖奖“最佳中篇小说”;路航获得了星云奖“最佳新星”并已出版个人作品;南姝羽、赵浔与张瑞本人在内的多位学员获得了星云奖青少年科幻征文(大学组)奖项。同时,首届导师团队也持续活跃于创作一线,佳绩不断:张冉(太古科幻学院院长)的作品《止水》荣获星云奖与银河奖双料大奖;钓鱼城科幻学院E伯爵老师获得银河奖;段子期老师的作品发表于《十月》《花城》等知名刊物,其《倍速世界》还入选了上海电影节改编论坛,并即将角逐天问奖最佳短篇小说奖。阿缺强调,这共同构成了首届工坊“教学相长、共同闪耀”的生动图景。

作为首届学员的优秀代表,张瑞分享了他与科幻结缘并投身创作的经历。当被问及四年“科幻浸泡”式大学生活的收获与遗憾时,张瑞坦言,收获在于获得了奖项肯定、作品得以发表,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作品能被读者看见。遗憾则是可能因过于专注科幻而错过了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但他随即在阿缺老师幽默的“科幻与情感不冲突”的提醒下笑纳了这份成长的甜蜜烦恼。

谈及为期七天的首届工坊,张瑞记忆犹新。他形容那是“难以忘却”的密集学习期,从早到晚排满了课程、交流与创作。张瑞表示,工坊解决了他作为写作新人的核心困扰——“面对空白纸张的恐惧”。导师们传授的“从一个核心点(如科幻的惊奇感)晕染开”的写作技巧,让他受益匪浅,并直接运用于其后续的创作中,助力他不断发表作品并获奖。他坦诚并非所有方法都完全适用,但工坊无疑为他提供了宝贵的起点和持续探索的勇气。工坊结束后,张瑞曾陷入“狂欢综合症”后的失落,非常怀念那一周与志同道合者畅聊“星辰大海”的沉浸式环境。这种情感共鸣也存在于首届其他学员中。

面对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迷茫期,张瑞表示,尽管未来写作时间可能被压缩,但写作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和“情绪出口”,他决心坚持下去。阿缺老师则给予了温暖的鼓励与坚定的支持,他深信科幻能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与适应这个剧变的时代,并寄语所有创作者:“生活中所有的挫折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养料”,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对谈尾声,张瑞将詹姆斯·凯利的建议“Just keep writing”作为赠言送给所有新学员。

随着对谈的温情落幕,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国际大师班”在掌声与期待中正式扬帆起航。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科幻的聚会,更是一次关于梦想、坚持与成长的集体见证。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这群怀揣梦想的创作者将在科幻的宇宙中继续航行,用笔尖书写无限可能,用故事连接世界与未来。创作不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