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让记忆永存,当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我们该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11月17日晚,阎立峰教授在合川校区下里巴人剧场抛出这个问题,400余名师生在《变革与融合: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讲座中,共同寻找答案。
讲座从“什么是媒介”这个根本问题切入。阎立峰教授指出,有效的媒介传播需同时兼顾真实性与故事性——既要呈现事实,也要通过构建事实之间的因果或联想关系,通过举例“国王死了,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赋予信息以情节与温度。
谈及媒介的变革与融合,阎立峰教授梳理了从传统媒介到新媒介的发展脉络。他强调,数字化浪潮下,媒介呈现五大变革趋势:记忆因数字技术永存、媒介形态深度融合、移动终端成为“移动在场”、虚拟空间拓展认知、用户主导内容“内生创作”。阎立峰教授在分析舆论与社会心理时指出,社会思潮正经历从“精英视角”到“大众视角”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舆论场的多元形成,也要求我们在理解社会情绪与公共议题时,需要更多关注大众心理与普遍诉求。
阎立峰教授聚焦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这一现实议题。他指出,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大学生应当从三个层面系统构建自身的媒介素养:一是作为受众时,别被虚假信息带偏,别被极端情绪裹挟;二是发内容时,记住自己也是传播节点,别在无意中成了谣言帮手;三是作为思考者,要主动建立正向的认知框架,用辩证眼光看世界。技术越复杂,越需要清醒的头脑。
课后提问环节
问: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且良莠不齐,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吗?
--202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李飞
答:首先,精选信息源,多关注严肃媒体;再者,建立个人思维框架,通过阅读优质文字内容提升独立思考能力;若一时难以应对也无需焦虑,信息困扰是时代常态,时间会助我们沉淀。
撰稿:廖欣欣
摄图:谢陈龙
上一条:在移通听讲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以喜为媒,观照现实
下一条:在移通听讲座|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执行秘书长乐岩:以 “人才密码” 点亮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