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钓鱼城”创意写作大赛获奖得主访谈(之二)——谢尚发,二度梅开我凭的是实力

2020-11-13

编者按:“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CWS)主办的全球高校大型征文赛事。大赛旨在为推广创意写作,挖掘、发现具有创造性写作能力的中文写作人才,面向全球中文写作的大学生征集“视角独特”“有个性”“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聘请国内一流的作家、出版家、评论家、学者担任评委,选拔当代青年创作人才,展现当下中国大学生特有的人文思想与创新精神。

“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已连续举办两届,获得了文艺界及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广泛认可。现第三届征稿如火如荼进行中,茅盾文学奖、鲁讯文学奖双料获得者阿来先生担任新一届评委会主席,加上奖金由往届的20万元直接翻番至40万元等吸人眼球的因素,大赛持续保持着热度,此项赛事已成为中国高校大事件,历届获奖者也成为文学界探讨的热点。现大赛组委会对“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历届获奖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畅聊文学创作和创意心得,访谈内容及获奖作品将在本赛事的官网和“移通创意写作”微信公众号上,以专题形式隆重推出,总共有第二届12名获奖者亮相,今天推出第二篇人物专访。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谢尚发博士,于2017年、2019年先后两次参加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主办的“钓鱼城”大学生全球中文创意写作大赛,第一届参赛作品《哭丧》获得虚构组三等奖,第二届参赛作品《商州行记》获得非虚构组二等奖,成为唯一能够两次获奖的参赛者。目前第三届“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正在激烈征稿中,我们请来谢尚发博士分享他的参赛经历及创作初衷。

谢尚发:两次获奖的作品都是随写随走,随走随写

方刚(采访者,创意写作学院教师):谢博士您好,您与“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有着很深的缘分,连续两届获奖。我注意您的创作时间,第一届参赛作品《哭丧》与第二届参赛作品《商州行记》都是2017年创作,一部虚构、一部非虚构,两者之间仅隔数月,2017年无疑是您创作的井喷时期,请您向大家分享一下这两部作品,以及背后的创作动力。

谢尚发(被采访者):首先感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给广大学子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也感谢评委会能两次将奖项颁发给我。说实话两次获奖,所提交的作品题材是不一样的,但呈现的视角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一届提交的作品是《哭丧》,是把哭丧作为一种手艺活,来展现乡村手艺人生存、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于生死的认知。这一次提交的作品是非虚构,严格来说可以算作是游记文字,属于传统的散文范畴。《哭丧》写于2017年的寒假期间,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商州行记》写于2017年的暑假期间,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宽裕的。这篇较长的散文,起因是我的博士论文所涉及的对象。当时打算的是从地方的角度来切入到贾平凹的创作,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梳理贾平凹1973-1992年间,长达20年的创作历程中,文学与地方所发生的关系,也就是考察文学的商州与地理的商州如何交汇在一起的。为此特意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实地走访、搜集资料,来达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这次行走足足有半个月,首先去到的商州区,也就是如今的商洛市,在那里穿街走巷,尤其是把商州以前的那些地方走了走,获得了一些感受和印象,就忽然明白了《浮躁》中金狗进城后所看到的一切,其实就是商州区的那些地方。此后,沿着丹江,去到贾平凹的老家棣花镇,再到丹凤县、商南县,尤其是在白浪镇,看到了小说《小月前本》等小说故事的源发地,体悟到一种自然地理与文学之间的契合。然后沿着银花河去到山阳县,再往西走去了柞水县和镇安县,接着又绕道回到商州区,然后去洛南县,再回到商州区,终于走完了整个行程。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听到了许多故事,最主要的是认识了一方天地里的山水。一路上既是感受贾平凹当年取材的种种故事和人物,也是感受着自己的感受,贴着地方来理解文学,理解那里的人和山水。路上遇到的那些质朴的人们,他们黝黑的皮肤写满了真诚与善良;即便是比较现代的小伙子,地方也给他们设定了无法犯错的地理空间,从而不得不重视地理与人性的发展之关系。

所有这一组文章,都是随走随写,随写随走的。基本上都是白天背着包,四处游荡,晚上在落脚点,熬夜写下这些感受,颇有当年贾平凹写小说的劲头。路上吃的那些小吃,也都是当地比较传统、有特色的食物,而且还碰到正好有人家出丧,就听到了当地比较原始的送路歌等民间歌谣。在大山之间穿行,是能够体悟到生命之呼吸的。这些文章其实写的就是这些大山中的生命呼吸。

谢尚发:地方写好了,文学就写好了。文学好了,地方就更好了

方刚:我注意到您一直关注“寻根文学”,同时您的创作也紧紧扎根于自己的家乡,譬如第一届获奖作品《哭丧》虽然灵感得自于人民大学图书馆门口,但真正创作却是过年回到家乡谢庄大梁营得到的素材,并经过深层思考后才完成的。包括第一部小说集《南园村故事》也都是以家乡一个个众生相为横截面创作的小说集。请您谈一谈对于作家而言,乡土在其创作中的意义与作用?

谢尚发:其实,从博士论文写作开始到现在,我都在持续思考一个问题,即“文学与地方”。严格意义上来说,乡土只不过是地方的一种形式而已,扩大来说,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意义上的空间,都可以算作是一个地方。而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就在于它独特地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所谓的独特,其实就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夫兰·格尔茨所说的“地方性”。这个地方性,第一个层次其实就是自然景观,是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因为气候的不同,每个地方的植被是不同的,人们采集这些当做食物,所养成的性格与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独特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地貌,这也造成了不同地方文化的不同。在自然景观之外,更深一层次的,是人文景观,包括村庄、寺庙、庄稼地、道路等等,甚至山与水的命名,都是如此。比如在商州行走的时候,山崖上随处可见的土地庙,甚至是是岩石中掏出一个洞洞,里面摆着神像,香火竟然也很旺盛。这也就是独特的文化了。第三个层次,就是地方风俗与地方精神,这尤其体现在人物的性格上,他们的处事行为、语言交谈等。牵涉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一层的生活文化中所表达出来的地方性格,其实是最能一眼就被识别出来的。最高层次,或者说最是无形的地方性,就是地方的思想。其实,越是朝着文化的高度去考察,越是能看到,它所涵盖的地理空间就越大。不过对于商州而言,很明显,它的文化谱系、思想性格,是接近于巴蜀和荆楚的,因此许多文化里残留着异样的东西。但行政区划导致的陕西风格,也十分普遍,比如秦腔的流行、饮食中关中风格的残留等,都很明显。因此,整体上就又形成了当地的风格。

如果说乡土、地方对文学有什么意义的话,可以说,如果文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地方的诸种特点,实际上它就会有独具一格的个性。文学不仅仅是要在形式上取得创新,更要在内容上独标一帜,而地方本身因为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方性格、地方思想等的差异,就决定了它是不同一般的,也因此会很容易就凸显出来。贾平凹之所以能够成功,这和他对商州的挖掘、把握有关。尽管文学的艺术修养也很重要,但地方所给予他的,是更多的这种内在的气质。所以对于写作而言,把地方写好了,文学也就好了;文学好了,地方其实也就更好了。

谢尚发:我时常做一种有温度的批评

方刚:您在《商州行记》中写道“王安忆的淮海中路、张承志的西北草原、张炜的胶东半岛、李锐的吕梁山、李杭育的葛川江……”而您“决意去商州,抱着这样的目的——选择贾平凹的商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以之作为一个严肃的文学史问题: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文学地理学的意义在哪里?”但是《商州行记》中并没有给出深度思考与答案,只作景物与人物的客观记录。这次行走,在12天里步行1700公里、走访42个乡镇,更像是为论文做的田野调查。请您介绍一下《商州行记》创作背景,并切身体会谈谈文学与学术之间的关系?

谢尚发:说实话,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多人谈论过了。主流的观点其实是认为,做学问的人写文学,是写不好的。因为一个是理性思维,一个是形象思维,这本就是有冲突的。但实际上呢?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基本上都是伟大的理论家;那些优秀的理论家,哪一个不是优秀的作家呢?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写得好,最重要的是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关于宗教、社会运动、农奴制等方面的论文,他自己都称之为论文的这些作品,其实有着很深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鲁迅更不用说,《中国小说史略》所开启的类型学研究方式,至今都是许多专家学者所征引的对象。那些搞理论的,比如最典型的莫过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家,但是戏剧、小说写得相当棒,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即便不如萨特这么典型,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并没有专门经营文学作品,一样活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在与他的哲学著作,其实某种程度上就已经是文学创作了。所以写作与研究之间,并不冲突 ,反而互有助益。

就我个人而言,学术研究更能让我有理性的认识,对所看到的现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不会盲从,偏听偏信,对文学有一个统一的、综合的认知,从创作到作品的阅读,从作者到读者的理论分析,更能晓得文学的要义。而文学写作对我来说,是对理论最好的印证,甚至能够让我明白,作家写作的不易,能够贴着作家的心路历程走,这就是不会让理论脱离实际,也不会让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而迷失方向。所以有时候我做文学批评,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有温度的批评,是贴着作家的心肺在呼吸的。

谢尚发:我现在也成了教授创意写作的大学老师

(方刚 问)目前您已经博士毕业,成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的一名教师。创意写作概念走进中国10年,虽然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高校都相继开设创意写作专业课程,但是对我国近三千所高校而言仍是少数。“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每届出资百万全力打造的品牌,目的让全国大学生了解创意写作及其理念。请您作为昔日参赛者,同时又作为今天教学者,谈一谈创意写作大赛的意义,以及对创意写作专业在中国发展是否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谢尚发 答)创意写作兴盛于欧美国家,但是自引入到中国以来,蓬勃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上海大学所引领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尤其是工坊制教学、师生联合创作文学作品等,都是国内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其实,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这些方面国内的众多高校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实绩。但是创意写作的学生们,如何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何让创意教学成果走向实践、走向生产的“末端”即作品的阅读和消费?这些确实许多高校所未能积极探索的。除了作品的发表、出版等,以大赛的方式参与到创意写作的教育教学之中,其实是长久地被忽略的。“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所提倡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大赛方式,其实在国内算是具有开创性的一种尝试。大赛不但邀请了著名作家,还邀约了重量级的评论家、国内顶级的刊物和出版社,这其实标明,“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是一个综合的孵化器,是帮助创意写作的学生们更好地走出去的一个方面,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每年举行的颁奖盛典,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交流,让获奖者之间、获奖者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大赛之后所进行的各种访谈、创作谈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创意写作教学的更好发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肯定“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应该看到这样的组织和形式,本身就是极富创意的。

(方刚 问)您已经博士毕业,理论上说不再具备参加第三届“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的资格,但是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次伤感的分别。您现在作为一名创意写作教师,还会继续关注“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吗?如果会,将会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参与其中?

(谢尚发 答)对于我而言,还是要再次感谢“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现在转换了身份,从学生变为教师,但是这个大赛会是我以后持续关注的。更重要的是,从去年颁奖典礼过后,我就在和我的学生一直大力宣传,鼓动他们积极参加,有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写作相关作品了,相信有些同学已经把作品发到指定邮箱了。现在从参赛者,逐渐地转变为指导老师,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光荣的任务。如果大赛需要,我还可以做更多工作。常伴左右,做大赛的好朋友,是我目前的设想。也因为大赛结识了一批写作的青年才俊,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创意写作学院 “钓鱼城“大赛组委会供稿)

 

  附件:第三届“钓鱼城”全球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征稿启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