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通识教育】如切如磋共进步 再接再厉建课程——通识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答辩(第二批次)圆满完成

2019-10-24

阴雨绵绵,初秋微凉。10月22日上午,通识教学部和远景学院的老师们准时来到别都书院,参加如期举办的第二批次通识课程团队负责人答辩。本次答辩活动共有8位教师参加。评委仍由通识教学部、远景学院共同组成的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成员担任,本次活动由通识教学部主任皮若兰主持。

第一位答辩的是教授《弗洛伊德与荣格、阿德勒》课程的杨倩老师。她的课程架构和课程建设思路别具一格,首先从三位心理学家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话题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等一系列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世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杨老师运用学习APP,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可以过程化考核学生。

罗磊老师和李璐琳老师均申请的《正义论》课程。两人的风格迥然不同,各有各的风采和亮点,但课程建设思路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能力。罗老师强调以原典《正义论》为中心,形成“讲授+阅读+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等手段,达成对学生的过程化考核。而李老师则强调:作为通识课的政治哲学既要注重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理论思辨,又要注重思辨能力之外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所在。

接下来是答辩的是教授《生命科学中的伦理》的陈春彦老师,她认为该课程要具备科技与人文交叉的多学科视角,系统分析生命科学技术对传统生命哲学与伦理学的挑战,探讨生命科学技术的政策与法律规约。要求学生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系列伦理学前沿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实践,学会用伦理的规范和语言去辩证思考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西方哲学史>(罗素)》这门课程由邢静雯老师和吴慈荷老师申请。邢老师认为在众多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是单纯的讲述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而是注重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所以课程的落脚点不能是历史上哲学家的思想,而应该是这些思想对于世界的影响,以及对于我们活在当下的反思。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认知和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吴老师则主要针对于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来谈论相关问题。采用小班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原著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文本的阅读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直接体现。

最后是蔡旋滔老师和李梅老师对《论美国的民主》这门课程的答辩。蔡老师主要强调对于原著的解析和反思,通过研究和探讨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以他思想中的政治自由、身份平等、人民主权、多数人的暴政等观点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对其民主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李梅老师则强调“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了解美国政府与政治的理论基础上,再通过经典文本研读,探讨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源和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体验式学习,形成适应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民主观。她提出的“5+7+2”的课程模式和PBL的学习模式,值得大家借鉴。

此次答辩活动,最精彩的环节在于答辩评委的提问环节。李梦瑶老师和彭可老师在学生阅读书目和如何考查学生阅读情况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金光美教授着重和答辩教师探讨课程在思想意识领域如何把握一个较为恰当的尺度问题。皮若兰主任对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具体细节进行提问,如学生平时考核的比例问题及如何具体实施等。张艳老师则对于课程相关专题是否要与时俱进提出建议。

最后,皮若兰主任对本次答辩活动凝炼总结,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皮若兰主任肯定本次答辩过程中老师们的进步,相比第一次答辩,教学设计中的课程考核更加细化,讨论课的目标更加明确等。同时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量化考核的过程中要有科学而又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标准,达到因材施教并以考促学的目的。

本次答辩过程中,八位老师准备充分而又自信,建设思路清晰明了,体现了每位老师的实力。期待第三批次的老师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带来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图/文 邓渝 吴兵兵

通识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