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踏雨寻找丢失的感官,“冒险家”的故事正在继续——2021级创意写作作家班儿童文学工坊上课体验记

2021-10-20


秋雨霖霖,飘飘洒洒,同学们踏着轻快的步伐迈向北山斋,这是2021级创意写作作家班儿童文学的小伙伴第三次来这里上课了,因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心与心的距离也早已被拉近。天气虽然清冷,但不变的是一直呕心沥血教导我们知识的作家毕然老师,和一颗颗向往文学、渴求知识的心。

“寻找丢失的感官”这是毕然老师在《创意写作思维训练》课上交给我们第一个任务,毕然老师让我们去北山斋附近逛一逛,让大家走一走,去亲近大自然,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同学们都感觉很新鲜,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奔向自然的怀抱。在园区游览,在细雨中漫步,有的同学说听到鸟鸣声,有的同学说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有的说闻到了浓郁的桂花香,有的看到满池随风摇动有些衰败的残荷……15分钟的观察结束,回到教室,同学们立刻把自己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虽然看的地方大都相同,但同学们写出的东西却都不太一样。果然,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六个同学集体在线写作,很多同学也是第一次体验这种神奇的写作感受。写完之后,毕然老师带我们分析,讲解如何通过所见所感使文字更有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打开感官,寻找那些曾经被我们司空见惯、忽略过的东西,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重新启动,文字将会呈现一种不同以往的鲜活及声色音画并存的艺术效果。

“你们认识这些在校园里陪伴你们读书的树吗?了解你曾经过的一朵花的名字吗?”大家纷纷摇头,的确,这对我们多数同学都是空白点。接着,毕然老师又带我们重回自然,去认识周边的花草树木。这时,我们似乎才注意到原来每一棵大树上纵横交错的纹路、盘根错节的根还有叶子的形状都不太一样。毕然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通过毕然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了北山斋门口这棵高大茂密枝叶的是香樟树,那个叶子像蒲扇状的是棕榈树,在苍翠的高山榕旁边的是荷花木兰,在花季会开出如同荷花般白色的花朵,香气袭人;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独属在爱莲阁池塘边生长的再力花了,这种听名字就很激励人心的,开的是紫色球状小花,花柄可高达两米以上,属于水生草本植物。通过这次认识植物,让我们看到了以前从未注意的景观,仔细想想,以往我们匆匆忙忙只顾赶路或者嬉耍,还真是错过不少美丽景色。毕然老师告诉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气的,万物皆有灵,要善待它们。作为一个写作者,更要学会寻找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丢失的感官感受。

随后,毕然老师教我们如何写作品大纲,要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认真细致的书写大纲、做好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大纲书写第一步就是确定体裁了,而在儿童文学这方面的作品可分为幻想类的童话和现实类的儿童小说。童话和小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又可细分;第二步是确定主题,儿童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值得我们思考;接着还将大纲步骤做了详解,还分享了作家亦舒的训练方法,毕然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使同学们豁然开朗。《创意写作思维训练》课接近尾声,虽然中间没有休息,但感觉整个课程可谓干货满满,同学们收获颇丰。

创意写作,思维满满;创意阅读,妙趣横生。创意写作思维的训练令我们开拓眼界,《创意阅读》课使我们深陷其中。

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成长,是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探讨的专题。的确,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孩童时期还是成年之后,无时无刻都在成长。

在毕然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将所阅读的两部经典儿童著作《丑小鸭》和《彼得·潘》,通过ppt讲解的方式分享阅读感受。在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丑小鸭》中,主人公丑小鸭在出生后因为和其他的鸭子不一样,所以受他人唾弃、排挤、欺负,甚至鸭妈妈都嫌弃它。后来丑小鸭在绝望逃离后,发现自己原本是自己向往的美丽的白天鹅。安徒生笔下塑造的丑小鸭正如作家本人一般,虽然在生活一直受到打压、排挤,但他仍执着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在儿童文学之路上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毕然老师所说:“安徒生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自卑通过丑小鸭淋漓呈现,同时也将对美、理想的追求执着,完美地呈现在了他的童话之中。”《丑小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部激励的个人奋斗史,在写作技法上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抵达的方向。也许我们都是那只丑小鸭,希望通过写作让我们蜕变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由詹姆斯·马修·巴里所创作的《彼得·潘》是每个孩子都曾经向往的到达的无忧无虑的“永无岛”。说起詹姆斯·马修·巴里创作这部作品的渊源,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从在公园中与孩子们嬉戏的海盗游戏,迸发灵感源泉而创作了《彼得·潘》。被父母抑制童心的温蒂与麦克在小飞侠彼得·潘的带领下,来到梦幻岛开始了奇幻之旅。《彼得·潘》更像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写照。这部充满童心趣味的经典,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失去童真和所有真挚情感的追忆。由彼得·潘等主人公所经历的奇妙冒险隐喻着孩子的成长,就像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彼得·潘,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丑小鸭因自身不幸经历与内心煎熬延申隐喻了它的成长与蜕变;而彼得·潘则选择永远回到自己的“永无岛”,永远做一个小孩子,带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去往无忧无虑的童年。

借助这两部生动形象的童话作品,使得我们理解隐喻和象征的创作概念更为具体和明晰。这种巧妙的表现手法是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秘密利器”。毕然老师采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案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三片羽毛》为我们解读了隐喻的呈现方式,无论是抽象的具体化,还是复杂的简单化,抑或是本质的表面化,都将是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正如课中所讲,童话故事的读者儿童在成长中所面临的是内心安全感的参照和隐喻。象征手法是童话创作中的隐喻与表现手法。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解析中,更清晰地明晰了故事中的白雪公主、王后、王子、苹果……都有着其独特的象征隐喻含义。

通过毕然老师深入解读分析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如同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这条崭新而意趣飞扬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美好和快乐的召唤。我们深知,在今后的儿童文学学习中,仍会有更多“宝藏利器”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发掘、掌握;在今后的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的故事将会更加精彩。

工坊的故事仍在书写,奇妙的冒险仍在进行,一切才刚刚开始。


撰稿:2021创意写作作家班儿童文学工坊 谭慧、严银

摄图:潘茹鑫

指导老师:毕然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