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我们离大师有多远——创意写作团第30期“兰亭叙”系列活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于立极教授主题讲座

2020-05-26

小满刚过,雨水即来。栀子花香弥漫在雨色迷蒙中,伴着诗意盎然的雨声,创意写作团的系列文化活动“兰亭叙”第30期《我们离大师有多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于立极教授主题讲座》在线上钉钉课堂拉开了序幕。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晚,虽然疫情还未完全消散,但喜爱文学写作的同学对于文学的热爱却未有丝毫减退。创意写作团的指导老师作家毕然老师有幸邀请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连外国语学院的于立极教授,作为本次“兰亭叙”活动的主讲人,在这个雨声丰隆的日子,通过网络带给各位文学爱好者一场关于文学写作的讲座。

此次兰亭叙活动由毕然老师主持,毕然老师介绍了本期的主讲嘉宾儿童作家于立极教授。于立极教授目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勒阿弗尔大学讲学。曾获得《儿童文学》全国“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中宣部主题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等。代表作有《美丽心灵》《青丘国》《解放区的天》等。作家于立极少年天成,家学渊源,父亲、女儿三代人均为作家。自丛十几岁开始写作,其作品斩获无数奖项。他不但在写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在诗、书、画、金石、篆刻、武术方面几乎样样精通,有着不俗的功底,是一位全面发展、才华横溢的作家。

随后,毕然老师将主播权交给了于立极教授,开始了今天这场讲座的直播。于立极教授的声音中气十足,体现出儒雅风范,他在讲座的开始就直指主题,说要想认清自己离大师有多远,先得认清大师与我们之间的差别。从生理构造、外观上看,我们在外星人眼里都一样是人类,而大师和我们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儿呢?

于教授用他的木刻作品——安心练剑,表明对于写作的态度:写作是一个重在坚持的过程,虽然如今的时代并不是文学创作最安逸的时代,虽然某些体裁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较为有市场,但写作需要十年如一日的磨砺,甚至有可能会有付出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尽头的情况。他还介绍了这块木刻作品的材料是金丝楠木,如果在古代,用这样的材料篆刻是触犯律法的,由此引出了写作需要打破的禁忌——规则。

作为一个写作经验丰富且长期从事写作教学的作家教授而言,于立极老师以问题为导向,用层层剥笋的方法,引出写作中的三个问题:1、眼高手低。2、高手如林,如何迅速突围?3、如何创新,另辟上山的路。这些都是作为写作者十分关心的话题,于教授分别展开论述,用生动的案例阐明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用互动问答的方式,指出我们与大师相差最多的是与大师的思想差距,是头脑上的差距。

那么,看清楚我们与大师之间的差距,有没有追赶大师的具体方法呢?于教授引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诗三百中的《关雎》,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实则是歌颂男女爱情的,爱情是人类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都喜欢看关于爱情主题的故事。

于立极教授从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的法国作家雨果的爱情,讲到中国古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爱情故事。从中国最早的婚姻伏羲与女娲的爱情与繁衍,到自己的七岁时的读书感悟。于教授总结出:死亡与爱情是打开文学之路的关卡。情感故事能够引发人们共鸣,这是大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写作的宝藏。写作离不开对世界根本的认识,离不开情感体验,对于生死情爱的理解和感悟。

一直研习中国武术的于教授从“武术的穿透力”引入到“文学上的穿透力”,告知大家在写作要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和读书,方可练出“文学上的穿透力”。他将“文学的穿透力”比作古筝的琴声,看似柔软细无声,实则浸润人心,波动心弦。

那么,当自己的写作灵感干涸的时候,该怎么办?于立极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在行旅中被开启。他在新疆之旅中,在那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得到了新的能量的注入。从令人惊艳的楼兰女尸到美丽的新疆姑娘,从充满着西域风情的新疆歌舞看到了在唐代大诗人诗歌中描绘的“胡旋舞”。在新疆广阔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景中,他深深地被震撼了,感受到了人的生老病死,感受到爱情与死亡的力量。说起新疆,不由得提起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有为了崇高信仰、探寻真理前进在荒凉古道的智者,也有为了利益、生活行进在丝绸古道的商人,还有为了爱情前进在丝绸古道的人,这些人的脚步凿空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径。

钱学森教授的临终之问——大学要有创新精神,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科技、教育、文学等领域,都需要创新人才。而作家们总是先行者,在“创意写作”方面做出了推出出新的变革。由文学大咖莫言和曹文轩,谈到作家除了在思考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必须面对现在。在写作中一次次寻求蜕变和成长,在写作中不断地完善。

在与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在新浪网的交流中,于立极教授讲了自己与老帕相识的经历,在与这位诺贝尔文学大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与大师的距离,并看清了原本所谓与大师的距离,其实是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达到的,并非遥不可及。他用自身的经历告知我们这个道理,完美阐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于立极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在网络另一端的我们听得十分入迷,与于教授的互动也显得异常热烈,他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灵动性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并一再夸奖和鼓励。

或许我们与所谓的大师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请相信,只要你有这个决心与毅力,你成为下一个大师的日子,不会太远。

 

 

供稿:吕相卓

图片:涂颖、谢昊

(创意写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