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学院动态】传承文化经典,感受非遗之美——艺术传媒学院《影像创作写生》课程如期开展

2023-03-29

3月27日早晨,春雨蒙蒙中,艺术传媒学院“写生大军”在校门口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学生集合、上车,教师点名、安全检查,院系对接地方接待、安排部署行程事项,所有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校门口车辆与人员的行动井然有序。就这样,在师生期待的笑容里,“写生大军”以校门前广场为出发点,浩浩荡荡向合川区各个方向前进。

本次写生活动是艺术传媒学院与合川区文化旅游委、合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各非遗传承人三方进行“校地合作”的成果,将通过校企合作双向赋能,助力非遗“活态”延续,创作出本土文艺作品。


参加本次写生活动的是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的师生,共计789人。写生目的地包含合川区城区的文峰古街、青少年活动中心、黑岩新村等,以及合川区乡镇的狮滩镇、土场镇、双槐镇等,共计10个写生点。本次活动为期一周,外出采风取景取材三天,第四天安排校内相关讲座活动,后三天为教师指导后期创作阶段。以下是非遗活动项目简介:

序号

非遗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1

合川桃片

起源于清光绪23年;

1925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

并被誉为“世界第一桃片”;

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

合川峡砚

又称沥鼻峡砚;

产品规格各异,图案古朴,石质细腻,储墨不腐;

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

合川肉片传统制作技艺

著名传统川菜,有上百年历史;

曾被四川省饮食公司定为厨师结业考试必考菜肴;

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

“民利权”酯香型酱油酿造技艺

始于清光绪年间,由合川邹氏家族世代传承;

我国传统酱油的主要代表之一;

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5

巴渝民间泥塑

合川刘氏家族传承,已有120余年历史;

其造像足迹遍及巴渝两地乃至沿海地区;

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6

合川根雕

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主题内涵博大;

其作品参加各种大展上百次,获奖作品近百件;

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7

善书

清乾隆年间开始境内传播的曲艺形式;

是通俗易懂、富于人生哲理的民间文学,主要通过车灯、舞狮、莲箫、快板、说唱等形式表演;

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8

合川川剧

始于清道光年间;

集高腔、昆曲、胡琴(即琵琶黄)、潭溪(即梆子)和民间花灯五种声乐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戏曲;

重庆市合川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9

合川石雕技艺

亦称“石刻”;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东晋;

纯手工雕刻,具有极高的鉴赏、收藏和传承价值;

重庆市合川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7日是写生活动外出采风的第一天,各个写生点紧锣密鼓的开展着工作:

张梅副院长带队项目是“合川川剧”他们去往合川区艺术团和传承人李良民老师家里采访拍摄,李老师夫妻二人为我校师生献上表演,“合川川剧”现在已由李良民老师的儿子承其衣钵。


吴杨爽、闫公博、李晴、郭柳四位老师带队项目“巴渝民间泥塑”现场热闹非凡,传承人刘明君现场展示了泥塑创作过程并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学习泥塑技艺。


廖国臣、李毓美、张小露三位老师带队项目是“狮滩豆干”,非遗传承人刘氏兄弟为师生介绍了“牛皮豆干”制作工艺,并为大家介绍狮滩镇的山水特产,风土人情。


刘思雨老师带队参观拍摄了著名的合川桃片厂“川洲桃片”,学生们既见识了桃片的制作流程,又了解了历史悠久的合川桃片文化。


在郭红利、郎健萍、马周杰老师带队项目“合川肉片传统制作技艺”写生现场,肉香四溢,大厨正在给大家献上一场“视味盛宴”。


崔浩月、李创、宋述亮三位老师前往合川区土场镇,完成“合川根雕”项目的写生拍摄。根雕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主题内涵博大,常有出其不意,令人惊叹之佳作。


戴小晴老师带队前往合川区双槐镇,考察拍摄非遗民间曲艺“善书”,期间,已过花甲之年的传承人黄华清精神擢烁地为大家表演,并带着编导学生学习莲箫跳法。


陈星宇老师带队前往“民利权”酱油厂,学生们了解了脂香型酱油酿造技艺的全过程,他们认真拍摄取材的身影穿梭在民利权的珍品酱油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就此展开。


“合川峡砚”项目由李铃玉、谢京荣两位老师带队,学生们在传承人易宗成先生的讲解中,了解了巴石峡砚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并且参观了形状各异的砚台和砚台设计制作过程。


韩鹏伟、程瑶老师带队前往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完成“合川石雕技艺”项目的写生活动,期间韩老师认真指导学生拍摄方法,纯手工雕刻的石雕作品不仅留在学生们的相机中,这项传统工艺也留在新一代人的记忆中。


艺术传媒学院本次写生活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出发,结合创新原则、人本原则、教育原则,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作品力求以摄影、视频、动画、艺术设计等影像形式,探寻、记叙、二创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

同时,艺术传媒学院举办“寻史探遗·溯影存光”首届非遗影像主题创作大赛,通过“实地探访采风——多重形式创作——成果与竞赛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回溯历史来路;鼓励学生将所拍摄作品在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线上平台进行传播,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展现移通学院学生的艺术审美、社会责任、创新能力,以影像传播方式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




撰稿:李毓美

图片整理:李毓美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