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地域研究】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博物馆里的中国》课程纪实

2021-12-09

结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巴渝历史文化系列课程建设,本学期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罗晓霞老师开设了《博物馆里的中国》课程。《博物馆里的中国》是一门让同学了解中国历史的任选课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同学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让课程更有吸引力,罗老师在课程的选题和教学上都做了一些有趣的设计。


国宝的奇妙之旅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学习与传承。尤其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但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教学方法无外乎串联、并列、分析、比较、列举等,相对而言,较为枯躁,容易引起学习疲劳。怎样让历史学习变得有趣?罗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另辟蹊径,选择了以文物为突破口,精选100+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串联起整个中国的文明历程。从特别的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带大家走进中国历史。


实物体验增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文物,体会到文物与我们今天生活的联系,罗晓霞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了实物体验的环节。如,讲到骨针,罗老师准备了现在缝衣服的针,让同学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感受到石器时期的人们制作骨针的辛苦。讲到古代货币,罗老师准备了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清代的乾隆通宝、康熙通宝等,让同学们近距离的观察它的形制,感受它的质地。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文物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艺体验乐趣多

陶瓷器,是用黏土、陶土、瓷土等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在中国,陶瓷器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到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原始瓷器。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陶瓷艺术,感受陶艺魅力,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陶器制作体验。同学们通过陶器制作最原始的泥条盘筑、泥片贴塑的方法,进行捏、搓、拉、压,加上个性化创作,反复琢磨,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清楚的知道了陶瓷器整个成型的过程。

8周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给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包罗万象,还有很多都来不及介绍,但是同学们都表示通过《博物馆里的中国》课程的学习,收获特别多。来自广播编导的单洞梅同学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自己开始去关注之前从来不关注的知识领域,发现原来中国古代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还有同学说,因为自己是理科生,所以课上开始讲的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但是通过学习感受到了这些国宝的魅力,自己开始喜欢看《国家宝藏》这类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在知识的海洋,又打开了新的世界。

罗老师表示,8次课的时间很短,能讲的东西是有限的,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用一件件国宝来让同学们了解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