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750期|书院印象:《流浪地球》到科学认知——记廊桥书院“科幻·看世界”第一期

2021-05-15

“科幻·看世界”是廊桥书院百川文苑系列讲座开辟的第二个精品栏目,栏目由廊桥书院与钓鱼城科幻中心携手共建。讲座以每月1期的频次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各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研究科幻作品中的设定是否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

5月12日下午,廊桥书院“科幻·看世界”第一期于汇江书院多功能室展开,参与人数45人。

首期活动的主讲嘉宾来自钓鱼城科幻中心何锐老师。

何锐,武汉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科普作家、科幻译者,钓鱼城科幻首席科学家。2014年开始投身科幻翻译事业,几年来与他人合作翻译发表长篇小说三部“亚特兰蒂斯:人类起源”三部曲非虚构类书籍两本,参与三本科幻MOOK的出版,翻译单行本小说《记 忆》、《贵族们的游戏》、《倾听者》等。

本期“科幻·看世界”讲座以电影《流浪地球》为引子讲解作品中那些可行或者不可行的“科幻记忆”。《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中国作家刘慈欣的同名作品,电影中展示了诸多真实的科学技术,如核聚变、AI识别技术、空间站等。何锐老师从《流浪地球》电影情节中出现的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带领同学们再次回顾经典。

从影片开头的蚯蚓干,到后来的点燃木星,何锐老师对电影情节中出现的科技知识一一进行了分析。如:影片中地球和木星的距离有七万多公里,洲际导弹的射程只有两万多公里,无法点燃木星。结合实际的情况,何锐老师指出,地木之间存在着一个引力平衡点,实际上洲际导弹不需要完整的发射完这七万多公里,只需要发射到引力平衡点的位置,木星的引力将会捕获这枚洲际导弹,并成功点燃木星,而洲际导弹的射程,足以达到这个引力平衡点的位置,我们的主角之一吴京也不用牺牲自己。

何锐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对《流浪地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场的同学们也对影片中出现的科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座介绍以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向何锐老师提出自己对科技方面的疑问,何锐老师一一为大家讲解。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科幻·看世界”系列讲座活动第一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科幻·看世界” 第一期讲座,何锐老师耐心细致地向大家分析了某些影片中那些看似科幻,实则科学的片段,同时也指出了影片中出现的科学漏洞,纠正了大家的部分错误认知,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幻作品的兴趣,调动了大家对科学、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廊桥书院将继续联合钓鱼城科幻中心深入推进项目的持续进行,把影视剧、小说、杂志中的科幻知识与现实科学技术相结合,向同学们展示更多看待问题的视角。

供稿:廊桥书院品牌推广部

撰稿:陈松

书院部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