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营造我校传统文化氛围,提升社团活动参与度,夯实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传统文化社团联盟的基础培训。传统文化社团联盟将有计划的开展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饮食厨艺、传统音乐等领域文化的知识课堂,促进我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推动我校传统文化社团联盟的发展。
汉服是由衣裳、礼仪、面式、发式、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衣冠系统,其中发饰在汉服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2月11日下午华韵汉服协会在廊桥书院学生工作室开展本期精品课堂。同学们通过社长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制作缠花发饰,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缠花,顾名思义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在提前固定好的坯架上缠绕出各种造型的花卉艺术品。缠花的发展并未有详细明确的史料记载,只能从些地方志和老人的口述中推论出大约在明清时期开始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人们戴花的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写到:“云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诗句中的“花冠”便指的是戴在发髻上的一种花饰。后来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花卉的喜爱更甚当下,在当时不论男女都有在发间簪花的习惯,而且还会根据四季时间的变化来更换不同类型的簪花,但是自然界的花卉离开了根茎之后并不能长时间保存,很快就会枯萎凋零,于是手工簪花工艺应运而生。
缠花同簪花一样,都是造花工艺中的一种,不同的是相对于知名度较广的簪花,缠花工艺就要鲜为人知一些,缠花工艺源于明朝,盛于清,但是几乎没有物件传下来。如今的大多数藏品都是民国时期的新兴缠花作品。而今,缠花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现代社会,缠花是独属于少女的春色。女孩子用灵巧的手指缠出一朵朵花色,制成簪子,別于发间。即使处于炎夏、深秋、寒冬,发间的春色依然鲜艳。
(缠花别在发间,为小姐姐增添一抹亮色)
本次精品课堂由华韵汉服协会社长曾浩和唐玉立共同教学,从发饰材料的用法开始,详细讲解缠花的步骤和技巧,再由骨干社员协助初学社员进行制作。一朵缠花的诞生需要经过剪样,缠制坯件,组装坯件,安装定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同学在制作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社长去帮助学员攻克难点:什么样的弧度能容易挂线,什么方向的缠线角度不易滑线等,大家在一次次缠绕中逐渐找到了技巧。
丝线缠绕间是百年传承,我校学生社团愿以时间为媒,传承中华传统。在快节奏的当下,机械化大生产正逐取代手工制作,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华韵汉服协会希望通过传统手作体验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感受工匠之精神,传播传统文化之美。让我们珍惜那些留有情感和岁月余温的物品,重视非遗文化,让其重焕生机。
撰稿:唐玉立
拍摄:唐玉立 向奎霖
(团委转稿)
上一条:【中德之窗】同心协力,共助教学 ——记中德应用技术学院督导交流会
下一条:640期|书院印象:“改变在书院”百人学子系列专访(1)——魏鹏飞 我有翅膀·只等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