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能洗涤心灵,提炼爱与希望的力量。为提升移通学子的艺术鉴赏力,提高对电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视觉感受,2021年4月12日19点,爱莲书院联动电影教育中心于多功能影音室举办了《融合与重构——<误杀>的本土化策略分析》主题讲座,邀请到邓丽娟老师进行讲解,与60余位移通学子一同品鉴电影艺术,挖掘影视哲学。运用“育人融合”模式共同为我校艺术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近年来,电影圈再度掀起“翻拍热”,不少翻拍之作频频上映。翻拍片褒贬不一,前有《来电狂响》票房突破6亿大关,后有电影《“大”人物》口碑不俗,《误杀》甚至成为2019年的票房黑马。对于翻拍电影来说,想要超越原作并非易事。邓丽娟老师提到“如何做到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具有新意成为翻拍片的最大考验,而本土化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把好故事用“中国式”话语呈现,成为本次讲座探讨的话题之一。
讲座上,邓丽娟老师从《误杀》“诞生记”着手,梳理了电影《误杀》的翻拍史。电影《误杀》最早可追溯到2013版印度导演/编剧吉图·乔瑟夫的电影作品《较量》,本片因使用印度马拉雅拉姆语而较少被人熟知。随着印度宝莱坞翻拍的《瞒天误杀记》,影片因采用印度知名演员并使用北印度语这一较多人口使用的语言而出名。随后中国购买版权,2019版《误杀》由此诞生。讲座现场,不少同学们都观看过这部热度很高的电影,因此讲座氛围轻松活跃,师生互动自然,同学们积极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亲切解答。
从剧本到影像,都要精准地“保留”或舍弃。随后,邓老师从《误杀》这部电影的故事情境、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及文化主题四个方面分析电影的本土化策略。通过比较研究分析,讲述翻拍前后两部电影的异同。邓老师认为:电影以翻拍之名,书写“半”中国式故事。电影将原版的“偷拍”升级为了“迷奸”、校园霸凌等更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故事;并且,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如何定义《误杀》中的犯罪事实也值得观众去深入回味思考。影片对“中国式”的热点引用,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由于翻拍类电影的热度逐步提高,观众对于翻拍类电影的期待也越来越多。最后邓老师认为《误杀》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票房的成功已然能从侧面证明:“中国式”的社会背景、“中国式”的人物情感、“中国式”的情节设置和“中国式”的价值诉求成为翻拍电影成功之道。
影视鉴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具有广泛欣赏性。而本次讲座同学们通过对影视改编本土化对比赏析,了解到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其真正的魅力,营造出浓厚校园艺术氛围。
难忘的影像,永恒的真善美。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而观影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电影鉴赏也是需要学习的,正如对艺术的感悟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未来,电影教育中心与爱莲书院将通过更多的主题活动,与移通学子分享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和内涵,教会每位学子真正从多样化的渠道中学会“用艺术审视自我,用艺术品鉴世界!”
邓丽娟 包谨源 周田宇豪/撰
罗显龙/摄
电影教育中心 爱莲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指尖的比拼 思维的碰撞—我校举办第40届“校园之春”大学生编程大赛校内选拔赛
下一条:【地域研究】塑完满走向社会•创佳绩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