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学生原创诗歌研讨(一)——2020级创意写作学院诗歌工坊上课体验

2021-05-07

这周,诗歌工坊的课程进入了第三章节——学生原创诗歌研讨(一)。苏瓷瓷老师特地邀请了创意写作学院的诗人张伟老师来带领同学们进行原创诗歌的讨论,与此同时曾屡获全国诗歌大奖,作家班2016届的学长黄明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张伟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贾樟柯朗诵的欧阳江河的诗歌《凤凰》,这首长诗以神话叙述整合与重塑当代图景,反思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贾樟柯坐在摇晃的后车厢里,拿着诗集低吟,宛如一部电影。接着,张伟老师邀请黄明洋学长朗诵自己的诗歌《写给古小姐》与《允许》,黄明洋学长还和大家做了简单的创作分享。最后,张伟老师朗读了苏瓷瓷老师的诗歌《晚安曲》来做这一环节的结尾。

张伟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他对诗歌的看法,他认为,诗歌应该大幅度的放弃修辞,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中的诗意就会丧失。他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更需要一种初唐式的写作,比如陈子昂那样着眼时空,开阔且明朗的诗歌。这样的诗歌中不会因为它的简单而显得轻飘,反而会显得厚重。”张老师以自己的诗歌《宜出行》为例,进一步诠释了纯粹、简洁,却非箴言式的写作。张伟老师说,希望我们都拥有随物赋形的能力,诗歌应该有更大的胃,不局限于某种意象,写当下的感受,任何事物都可以写。在这样的写作中,充满了即时性,它不是玄想的作品,它是现实的作品,是眼睛摄取的作品。他认为诗歌应该有陈述性的语言,一种冷静、节制的语言,我们不需要在诗歌里歇斯底里地吼叫。

经过了小小的熟络环节,我们正式进入了诗歌研讨的部分。张伟老师从作者创作谈、诗歌研讨、教师点评、月度颁奖四个方面带大家一起进行。首次进行原创诗歌研讨的同学是杜苑瑾、姜承卓、肖林博、郝静、袁连昊和张永琪,苏瓷瓷老师提前安排让大家围绕这六位同学的诗作完成1000字的诗歌评论。张伟老师邀请诗作者上台进行创作分享,并组织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同学们在诗歌研讨中热火朝天,尽管作为读者的解析与作者本人的想法有很多出入,但大家还是在这样的讨论中相互学习,汲取养分。

在教师点评环节,张伟老师说:“杜苑瑾这组诗歌聚焦乡土、志愿服务,有现实的关照性,是贴着大地而行的诗歌写作者。在她的诗歌中,我能够感受到一个积极生活的,有悲悯情怀的,同时内心渴望纯净的诗歌写作者形象,她向往美好,也歌颂美好,她的写作内容跟自己的生活贴合的非常紧密,这在《眼里的年味》《回乡》《最大成就》这些诗歌中都能够清晰看出来,我觉得这种对自身生活的关照非常重要,坚持下去,并且朝更深处发掘,我觉得会有更大的成就。但也是因为贴着大地而行,所以在诗歌中缺少空灵感,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语言;郝静的诗歌里面频繁出现我和你这样的词语,给人较为强烈的代入感,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低声讲话的人,在诉说自己的内心所想,这里面有自己的颓丧、痛苦、迷惘、恐惧。在郝静的所倾吐的世界中,遍地充满了潮湿、喧闹、黑暗。她的诗歌让我想起了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某些诗歌,她充分挖掘丰富的自我内心,展现内心隐藏的一切。但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导致对外在世界的无视,几首诗歌好像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缺少了场景的依托,更像一场臆想,是空对空的。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看到别人的生活,看到一种更大的痛苦;在姜承卓的诗歌中,我看到了良好的抒情性,似乎看到了华兹华斯、济慈、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影子。作者像一个歌手一样,在自己的创造的诗歌中游弋,他写的是日常,主要关注的是爱情,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沉浸在幸福光晕中的人,我在读他的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轻盈、开阔、温暖的质地,也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感。姜承卓的情感比较含蓄隽永,在几首诗歌中都表现了克制的特点,相比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嘶吼,我觉得这种情感能够给人以力量。另外,在语言上,姜承卓的语言比较流畅与成熟,我能从他的诗歌中找到很多金句。”

针对肖林博、袁连昊、张永琪三位同学的诗歌,张老师认为:“肖林博的诗歌写作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质,在他的诗歌中,他笔力激昂,直刺这个商业时代的脓包,揭穿虚伪文人的面具,这种批判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品质,当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诗人沉浸在自我陶醉的风花雪月中,沉浸在自我感动的日常情绪中,我们会更加珍视这种品质。当然在肖林博的诗歌中,也有对去世的奶奶的怀念。肖林博的语言让我想起了金斯堡和郭沫若的影子,他的语言是一种愤怒的语言,是一种一泻千里的语言,强硬的语言,属于强力的抒情,我们能够看到这位诗歌写作者内心对于时代的不满;袁连昊是那种对意象有着较深迷恋的诗歌写作者,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比如‘泡坏的指南针’ ‘无字的路牌’ ‘赤红的蛆虫’ ‘纸张的尸体’ ‘判刑的鹦鹉’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似乎看到了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莱特、W•S•默温等意象派诗人的某些影子。这些诗歌是对那些议论的,抒情的诗歌进行的一种反拨,当我们看厌了那种无病呻吟的抒情,也看厌了那种枯燥的说教式的论理之后,我们再看这种意象的诗歌,其实会感到非常享受;张永琪的诗精短,语言偏口语化,这一点从几首中都可以看出来。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炫技,喜欢表现语言的繁复性,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和激情,但是张永琪却反其道而行之,我从张永琪的诗歌中看到了于坚的影子,因为于坚说到:我是一个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诗人,我不喜欢在想像中虚构世界。作者的诗歌的题目都比较明朗,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非常有好处,但是内容因为太过简短,语焉不详,所以反复读了几遍之后,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还是不太明确,所以我只能做一个猜测,同时也有些疑问。”

张伟老师不仅在点评中耐心细致地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还根据每位同学的风格推荐了相应的诗人或诗歌供大家学习。时间在大家的讨论声中走得飞快,这是意犹未尽的夜晚,每一位同学都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诗歌研讨课了。



撰稿:刘玉婷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