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美国游学总结-连载二】自由与梦想——钟怡

2016-11-30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为纪念法国大革命期间两国建立的友谊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自由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自由的象征,迎接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来到美国定居的各地移民。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它是美国国家的纪念碑。今天,它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世界民主自由的象征。

   怀揣着对美国的期盼,我们一行人9月11日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踏上了本次探索之旅。说来也巧,到达美国芝加哥机场入关时间,刚好是当地9月11日,还被海关拉着盘问了很久为什么选择这个日期到美国。一出机场,就看到了北伊利诺伊大学(以后简称“NIU”)校方代表Mia和辉辉举着移通学院的牌子等在了机场出口,待我们所有人到齐并整顿好之后,走出机场,印入眼帘的是纯净的蓝天白云绿草地,一阵微风吹过,才让我们真切的意识到美国之行正式开始了。

   由于时差没有倒过来,第二天五点多大家就醒了,走出学生公寓,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清新的空气,偶尔还能看到松鼠等小动物。上午,NIU国际交流中心的老师代表Leslie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中午参加了欢迎午宴,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老师代表发言,我校的王文涛同学也作为代表发言,NIU校方精心的准备了蛋糕和午餐。

   第一节课,Ms. Pingping Ren作为一个在美国待了十年的中国人,细心的为我们介绍了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介绍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人口组成的复杂性,多个州之间政策法规的不一致性,不同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时区,不同的信仰,但是都遵循着同样的信条,那就是重视家庭,追求个人自由,守时和遵守承诺。接着介绍了美国的饮食,最大的区别是有人服务的餐厅是必须要给15%左右的小费的。

   语言课的老师是一名90后,曾经在武汉和成都留过学,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一句“我喜欢吃热干面”一下子就拉近和我们的距离,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新的合成词的来源和意义,语言幽默诙谐,解释非常清楚,偶尔还会夹杂着一些中文部分,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Dr. Deborah Pierce是一位非常优雅的女士,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多门语言,考虑到我们是中国人,她在上课的时候放慢了语速,所以基本上大家都能听懂上课的内容,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介绍。从课程中我了解到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级地方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的职权是十分有限的,其主要职责是按国会意图向各州分配教育拨款,以及向美国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美国各州设有州督学或教育厅长,负责制订全州的教育政策,并领导所属机构在州内贯彻这些政策。私立大学由主办大学的机构遴选的校董会掌管行政权。公立大学校董会对决定本校的方针和各项规定,也有很大的自主权。美国的大学各有特点,从教学方针、专业设置、考试项目到TOEFL录取分数、收报名费等小问题,都各不相同。

   美国教育尽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较分散,但社会对学校评估的做法是相对统一的。学校要定期接受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取得被认可的资格。美国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分成六大区域进行,各区成立地方性的大中学校联合,对该区的学校进行评估。审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质量、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经过较为全面的审查后决定某一学校是否被认可。除对学校的评估外,对某些专业的课程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有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

   美国有公立高等院校近一千五百所。私立院校一千六百多所。一般来说,私立学校收费比公立学校贵一些。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有质量很高、信誉很好的大学,不要只从私立或公立这个角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要判断一所大学质量,应该了解它的师资、课程及其历史等情况。

   二年制学院(Two-year College)提供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学完两年的课程之后可以取得准学士学位(Associate in Arts, Associate in Science)。这种教育又分成两类,一类是一般性教育,学生学习相当于四年制大学一、二年课程,所得的学分可以转到四年制大学;另一类是职业教育,所开设课程是为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做准备,学生完成学年的学习后就从事技术的工作,不再攻读学位,二年学院的名称各叫地方学院(Community College),也有的叫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地方学院通常是地方政府兴办的。因为学生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学校往往没有学生宿舍。二年制学校收的学费比较低,招生要求也不高,所开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众多的美国青年有机会接受教育高等教育。这是美国中学毕业后能有半数以上进入高等院校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学位来说四年制学院(Four-Year College)和大学(University)提供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Bachelor of Science,即B.A或B.S)课程。多数四年制学院的专业设置范围包括文理科的一般教育(Liberal Arts(,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有的也开设一些较专门的或应用性的科学,入学要求比两年制的高。

   研究生(Graduate School)招收已取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的学生,开设的是深入课程。课程长短不一,一般地说,已经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要学习一年至二年,才能取得文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 Master of Science),即M.A.或M.S.) ,已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要学习二至五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多数叫Doctor of Philosophy,即Ph. D)。

   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招收已经取得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这种专业学院,是指某几种特点的专业,如医科、药剂、牙医、法律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收费较高,竞争非常激烈。对中国学生来说,选择这些专业存在一些困难。

   准学士学位课程都在地方和初级学院里进行,有责任中不同目的课程:一是教学课程内容与四年制院相似,学生所获得的学分都可以转入四年制学院;二是职业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无须攻读学士学位就能从事技术工作。
   学生要学完四年全日制的课程,才能资格获得学士学位。在四年之中,学生应该掌握多种学科的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同时要在其中某一具体领域里,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

   在本科生阶段学生每周有二三次大课。大课之外,便是小组讨论(siminar),教授不讲课,而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然后一起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的表现,便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写作都是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教授在讲授时,经常指定一些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对于高年级学生,教授则要求学生提出自己论题,并在图书馆或实验室进行独立研究。

   美国大学生的研究生学位,有硕士和博士两种。

   硕士学位课程必须包括一组相连贯的课程。随后是一系列性考试和论文,或是与之相关的一个有创造性的项目。硕士学位课程通常为一至两年。

   硕士学位课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授予学生学术性的学位,即文学硕士学位或理学硕士学位;另一种课程授予学生某一职业上的硕士学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为今后职业做准备。

   硕士学位课程包括预先计划好的、连贯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个人学习或调研。学生通过在图书馆里研究原始材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参加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学生要交一篇论文,有的要提交毕业作品。

   博士学位课程常常引导学生从事大专院校的教学这一传统职业,或任职于社会、政府、商业和工业部门。博士课程注重让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述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创造重大学术成果的能力。课程的立足点,走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评估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知识的争论问题能力。为此,学生须与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授紧密合作。学生毕业时,要提交论文及参加答辩。

   谈到美国文化,那肯定就离不开美国电影的介绍--美国电影历史介绍及经典电影赏析课。

   刚到教室,Dr. Tim Ryan就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张表格,让大家填写上看过的三到四部美国电影,并且进行分组讨论,大家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写出了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好莱坞电影。

   接着,Dr. Tim Ryan按照时间顺序逐个介绍了美国电影的发展史,采用边讲解边播放电影片段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了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下午则是我最期待的环节,去美国的课堂旁听和观摩自己专业的课程。我和三个网络工程的学生去旁听了Prof. Margie Brooks的汇编语言。

   该课程属于专业课中偏底层。Prof. Margie通过一个实例,一步步的引导大家明白指令的原理和意义。课程的设计和环节安排得当,课程氛围轻松愉快,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随时举手提问。课后,我与Prof. Margie进行了交谈,并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可以更多地学习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游学期间,除了上课了解之外,我们还去了两次芝加哥。第一次主要是感受芝加哥的城市建设和历史发展,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东临壮丽的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也是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

    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是美国第二大商业中心区、美国最大的期货市场,其都市区新增的企业数一直位居美国第一位,被评为美国发展最均衡的经济体。此外,芝加哥拥有美国最高的十座摩天大楼中的4座和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西尔斯大厦(保持最高楼世界纪录1974年-1998年),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而第二次纯粹是文化艺术之旅。上午我们来到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就给人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修建于1891年,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密歇根湖湖畔。收集展品极为丰富,以绘画、雕塑为主,辅有建筑、摄影、手工艺、纺织等,以希腊、罗马、欧洲、美国的艺术品为主,兼收印度、东南亚、中国、日、韩、非洲与美洲的艺术品,可以称为是万国博物馆,是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漫步在博物馆中,看着一幅幅作品,大家时而驻足欣赏时而陷入沉思,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置身于画中的世界。当走到知名画家梵高的自画像前,很明显能感觉到这是他晚期的作品,有别于早期作品色彩灰暗,这幅画画面色彩强烈,使用色调明亮的点彩画法。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接着,我们又欣赏了画家莫奈的一些作品。

   当天下午,我们去现场观看了芝加哥小熊对VS辛辛那提红人队的棒球赛。刚开始大家都不懂规则,随着比赛的进行以及旁边朋友的帮助,大家慢慢了解了大致的规则,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到各队球迷的热情以及美国的棒球文化。每当有球队得分,都会站起来欢呼,中场休息时间,全场都会站起来合唱歌曲,很多球迷还会一起跳舞,深深的被现场的热情所感染。最后芝加哥小熊队以9:2战胜了对手。

   看完球赛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到达学校已是凌晨,虽然很累,但是感觉收获满满。

   经过这两周时间的交流,我们在课堂上,从语言、文化、政治、历史、艺术、戏曲以及电影等的方面对美国进行了了解,印象最深刻的几点总结如下:

   1.美国的校园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没有封闭的大门。就拿我们这次去的NIU来说,校园面积很大,很漂亮。

   2.校园文化宣传得非常到位。NIU有自己的校徽和吉祥物--哈士奇,学校里面会有商店专门售卖印有校徽的衣物和纪念品,所以,走在学校里面,随处可见穿着印有校徽衣服的学生,随时随地的传播着校园文化。

   3.国外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跟国内很不一样。国内的学生喜欢三三两两的一起,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而国外的学生基本都是插着耳机,一个人走在路上,匆匆的和朋友打个招呼,然后又匆匆的去忙自己的事。

   4.课堂环节设计得很巧妙,互动非常多,几乎每节课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给大家作为讨论时间。

   两周的NIU国际交流项目已经接近尾声,我们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要结束,在短短了两周时间里,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体验了一次美国学生的生活,从刚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了解了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看了著名的歌舞剧,参加了团队建设,感受了美国家庭的生活,参观了艺术博物馆,观看了棒球赛。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感受了美国的自由、民主与开放,美国课堂的活跃气氛,更加让我受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全的教育体系逐渐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比如:除了实物教学之外,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交接国外互联网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各位同事,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视频会议,加强国内外交流与互动。对于学院,希望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可以亲自去感受国内外文化差异,课堂差异,生活差异,思维模式差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符合完满教育的人。

    我更愿移通更多的学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美国,来到北伊利诺伊大学亲自感受他们的热情和自由,一起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