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走进书院】领略东西方文化·拓展全球化视野——记通识教学部走进北山书院活动

2020-04-29

通识教学部哲学教研团队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承担为主要目标,这与北山书院“文化传承”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新学期通识教学部积极开展“走进书院”活动也是部门当前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此次通识教学部哲学课程团队联合北山书院开展了一场关于“东西文化融会贯通,领略身边哲学故事”的网络直播活动,引导学生领略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相通,拓展全球化视野,体味家国情怀的同时,也是在探索通识教育与书院相结合的契合点,达成育人共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4月24日,人文艺术教研室哲学团队邢静雯老师邀请了摩洛哥友人Zack,现于重庆某国际幼儿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利用北山书院QQ公众号为平台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全英文直播,共计2000余人次参与互动,创历史新高。

邢静雯老师与Zack老师

为了提升直播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身边的哲学故事”主题讨论,摩洛哥友人Zack带着“国菜”塔吉锅进入了直播间,引起了现场一阵热议。两位老师一边做菜,一边讲解摩洛哥的风土人情,异国文化中与哲学相关的故事,以及Zack在中国居住多年的体会,学生们评论区积极发言,现场互动交流热闹非凡。

Zack正在直播

地域与宗教文化

直播中谈到,从2016年开始,摩洛哥实行了对中国居民的免签政策使得这个在遥远的非洲西北角的神秘国家有机会展现出它的魅力。摩洛哥素有“欧洲后花园”之称,在这里有独特的当地民族柏柏尔人,有精致绝美的伊斯兰建筑,有同时毗邻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漫长海岸线,也有撒哈拉壮美的沙漠景观。作为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Zack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他们的婚俗习惯、日常礼仪以及来到中国之后所体会到的文化差异等,通过交流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营造了浓烈的讨论氛围。

撒哈拉沙漠

4月24日,正好是伊斯兰教中非常重要的斋月的开始,在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所有的穆斯林都不能饮食和喝水。其一是要让所有穆斯林体会到穷人的感受,从而让他们学会分享,再者是要敬畏大自然的馈赠,学会感恩。这与我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核心是一致的,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共同分享才能达到“仁”的目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摩洛哥婚俗

摩洛哥人跟中国人一样都非常重视婚礼,在他们国家一般婚礼要持续三天的时间,宴请新人各自的亲属、朋友和邻居来参加婚礼,体会结婚的喜悦。新娘一般会在手上和脚上绘制传统的阿拉伯“海娜”以祈求婚姻得到上天的祝福。“海娜”通常都由新娘的女性亲属和最亲密的女性朋友进行绘制以此证明婚姻是受到亲朋好友的认可和祝福。这与我们传统文化对婚姻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表了婚姻需要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和祝福才能长久,夫妇结婚之后才能做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阿拉伯“海娜”

东西方美食文化

Zack现场制作了摩洛哥的国菜“塔吉锅”,将处理好的食材和摩洛哥特制的香料一起放入锅中焖煮。他谈到,来到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热爱,不同的菜系,丰富的食材,多达几十种的烹饪方法让他感到非常惊讶,来到中国他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来中国之前,中文老师教他胡萝卜是“红萝卜”,让他非常不理解,因为在他们国家胡萝卜是橘黄色的,来了中国之后才发现原来中国的胡萝卜是红色的。他认为在异国的经历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每天都能获得各种新的知识,这也印证了中国的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摩洛哥塔吉锅

整个英文直播交流过程中,同学非常喜欢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通过参与互动让同学们对于摩洛哥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婚俗、美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文明对话,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多看、多听、多体会让理论联系实际得到更多的应用,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人文素养、道德承担、沟通与表达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

 

 

 

图/文:邢静雯

(通识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