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于“青春”的关注和探讨却从未停息,它已然成为万变中不变的话题。瞧,校园里处处可见“正青春”的风貌。在移通学院,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课外生活同样多姿。自2020年起,爱莲书院与电影教育中心深度融合,联袂推出“光影谈·书院沙龙”系列活动,以期提升学生的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2021年4月14日19点,电影教育中心的吴怡萱老师在爱莲书院多功能影音室举办了本学期第四场“光影谈·书院沙龙”活动,就“新世纪中国青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进行沟通,讲座现场气氛轻松,交流互动不断。
青春是对个体生命成长时期的一种界定,更是一种富于变化的生命状态。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拥有自己的成长故事和青春体验,积蓄下来的青春感悟与力量,也影响着人往后的生活走向与生命姿态。电影导演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讯息,通过镜头记录下了这些易逝的精彩。吴怡萱老师围绕着新世纪中国青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展开讲座。讲座伊始,吴老师提出我们在谈及“女性形象”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是面孔?是身份?还是状态?在于同学们的互动中,得出了结论:谈影像中的青春女性形象,其实是聚焦成长情境中女性身心的变化。随后,吴老师从本期主题上逐词为大家解释其意蕴,开启了今天的“青春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思想解放成了新时期的时代主流。此时的电影也开始重视“人的发现”,逐渐确立起对青春女性形象的现实主义建构。吴怡萱老师梳理了80年代至今的各个阶段中国青春女性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从《女大学生宿舍》(1983)到《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再到《山楂树之恋》(2010)、《七月与安生》(2016)等,其中不乏青年学子都耳熟能详的青春电影和女性形象。吴老师谈到80年代后,在一个更多开放、多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成长必然是备受关注的。其中,女性的成长是隐秘的,同时也是令人好奇的。影像中有关青春女性成长的议题走出了困境,一步步从尊重个性、还原青春本色到批判性地反思社会伦理和接受女性意识。新世纪以来中国青春题材电影关注到了青春女性的成长与变化,注重呈现青春女性的变化过程,并开始思量这种变化的成因与影响。
在简要介绍完中国青春女性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后,吴老师提出了女性成长其实与“重要他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询问同学们此刻头脑中最观念的人是谁?有同学回答是朋友、是家人。吴老师介绍到这些其实就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一个社会学中的概念,特指生活中对我们最有意义的人物。这个人可能是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等与你产生关联和互动的人。如果缺少重要他人,人格就不存在,重要他人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同学们这才发现电影中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其实就是将个人社会交往中复杂人物关系进行表现。
近年来,《嘉年华》(2017)与《狗十三》(2018)都是非常典型的有关青春女性成长的电影。吴老师在交流会上为大家进行放映与剖析其中的精彩片段。通过《狗十三》中女主角李玩在前、中、后期眼神的转变,为同学们展示了“目光的伦理”这一概念,让大家洞察到了同一张女性面孔背后流动的女性意识与情感窘境。通过列举《嘉年华》中的梦露雕像的案例,提出电影意象的作用。《嘉年华》中五次出现梦露雕像,巧妙地把小文和小米的命运连接一起,暗喻了此刻青春女性的心境与身境。最后,吴老师提出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的两种分化趋势是“刻板定见”与“创伤类型”,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全新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再重新去认识青春题材的电影。
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青春轨迹、每一代人都镌刻着特别的青春印记、每一个时代都留存有卓殊的青春景观。青春题材电影往往能叩开观者的心扉,在不经意间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痛。将电影中最有价值的讯息带给更多的青年学子,让大家富有想象力,学会品鉴艺术,这是电影教育中心与爱莲书院共同的目标,我们会一直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贯彻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吴怡萱 包谨源/撰
包谨源/摄
电影教育中心、爱莲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中德之窗】严抓欧标考试,师生齐心备考——记中德学院组织开展德语欧标考试备考工作
下一条:【名家大讲坛讲座预告】第239讲:关于传统家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