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当汉服遇上移通,惊艳整个大足石刻

2021-04-20

 

为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培养青少年对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决定联合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足石刻华服周”vlog大赛。4月中旬,由华韵汉服协会带领参赛选手前往大足参加拍摄活动,充分展现移通学子的风采。

【汉服有礼,礼悦众人】

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议将三月初三设为国家“汉服日”,旨在不忘根本,继续前进。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而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移通就有一个名为华韵汉服协会的社团一直秉承此初心,活跃于高校汉服文化之间。

在移通华韵汉服协会人员抵达大足石刻时,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雨,有种云遮雾绕的感觉。那充满故事的石刻群,因为朦胧的雾气才更让人感到神秘。景色虽然迷人,但湿滑的泥地、昏暗的光线、杂乱的游客,都为参赛选手的拍摄工作加大了难度。大足区委覃老师看到移通的作品后表示高度赞扬,在了解到学校专门派校车送大家过来更是连连点头。她表示:“移通学子盛装出席,高校如此重视传统文化活动,定能让我们推崇的礼仪、文化侵润校园。”

【底蕴深厚,厚德载物】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石刻位于大足的宝顶山上,是世界八大石窟之ー,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大足石刻不仅是简单的石刻塑像,更是镌刻着千百年前的记忆,这段记忆从宝顶山上的崖壁开始,1007只佛手孔雀开屏般起舞;无常大鬼,怀抱六道轮回,贪嗔痴为毒,爱别离是苦;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华严三圣像,倾斜15度,那是悲悯俯视众生的角度。人们把晚唐石刻上的阁楼变成了真实的宫殿,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了最不朽的文明,那些朝代的荣耀与痕迹都被岁月流放,只有石刻静坐一旁,记录着中华民族不朽的辉煌。

这也与汉服有着相似之处,同有千年历史,同载中华文化,同样蕴含了华夏民族的艺术审美。大足石刻中人物的服饰也是研究传统汉服、还原传统汉服的重要文物证明。汉服传承千年,同大足石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丰碑。这也与华韵汉服协会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弘扬百世。大足石刻与汉服都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外化,都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移通华韵,韵游校园】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正是这一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中华人们不能割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青年应该以自身所拥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基础,传承其中的优秀成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

移通学院华韵汉服协会便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成立于2014年3月,现有社员200余人,社团一直秉承“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流传百世”的宗旨,发挥高校社团作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经过7年的发展,举办大小活动70余场,辐射人55000余人,从社团到社联、从高校到社区……让更多人看见汉服、了解汉服、懂得汉服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现有品牌活动5个,其中“华服成人礼暨国风雅集”带大家知礼、懂礼、守礼;“衣冠博达汉服节”让大家领会服饰的文化;合川区汉服出行让汉服不在是“奇装异服”……他们将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发挥到极致,将传统新生,促进大家了解汉服,学习体验非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属于我们的中国风。




供稿:华韵汉服协会向奎霖、唐玉立

供图:华韵汉服协会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