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成立于2013年底的创意写作学院(CWS)是我校的二级教学机构,著作等身的十余位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识渊博的资深教授和数位海归及名校毕业的教师组成了创意写作学院(CWS)的强大师资阵容。创意写作学院(CWS)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写作天赋,带领指导学生深入巴渝盆地调研采访,创作完成了“钓鱼城文丛”等与地方文化接轨的图书著作。移通学院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方面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及有研究实践成果的院校之一。
2017年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1056年,周敦颐接旨就任通判合州,在合州(今合川)率先开办了学堂,授人“仁义礼智信”, 周敦颐不仅亲自讲学,还遍邀天下名士,如大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讲学,如此一来学子们更加勤勉,读书风气渐浓,人才辈出,年年出进士,合州州学名扬天下。移通学院办学宗旨与其不谋而合,一脉相承。
合川区政协举办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特向我校创意写作学院特聘文学教师、国家二级作家毕然约稿,毕然老师写作《濂溪周子的合州情结 ——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全文发表于11月24日出版的《合川日报》。
现与广大师生分享如下:
嘉陵江边,秋色氤氲,时有落叶随着江水飘流而下。青葱的山丘投影在碧绿的江面,沿岸影影绰绰几户人家藏在秋日的山林,那悠悠升起的炊烟飘出了幽静寂寥中的人间烟火气息。
乘一叶扁舟,北宋嘉佑元年的周敦颐望着眼前江水连天的秋色,不由得心生慨叹。1056年9月,40岁的周敦颐接旨,官衔由“大理寺丞”升为“太子中舍”,并由仁宗皇帝御笔钦点,差他就任“佥书合州判官”的新职事:通判合州。对于升迁之喜,周敦颐并无大肆宣扬,在南昌告别了亲朋,带着夫人陆氏,乘船沿长江溯江而上,匆匆赶往合州。
行船江中,蜀中景色果然绮丽多姿。周敦颐在行船中回顾自己的人生际遇,少年时父亲病故,他和母亲投身衡阳舅舅家,得舅父照拂,并亲自为他授课,督促学习。他喜欢去西湖畔赏莲、读书,舅父就在宅前西湖池畔构亭植莲。每至仲夏,池中白莲遍开。他爱独自呆在湖边,于莲为伴,读书、思考。求学期间母亲也去世了,在舅父举荐下,他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宦海沉浮十数载,与家人聚少离多。这次就任合州,竟是夫妻结婚19年来第一次相随异地。他一边回想,一边并思量着来到合州这巴蜀之地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
合州,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治所在合阳,拥有万多户人家的合州并不算小。合州属川峡四路,乃军事要地,州府有监管驻军的任务。周敦颐到达合州,不顾车马劳顿,立即对合州展开了十几日的巡视调查。嘹亮的川江号子在江水中此起彼伏,那些憨实敦厚的面孔、黝黑的臂膀承担着生活的重担,那些赤着脚在船舷上奔跑的孩子,还有那些背着比人还要高大背篓的妇女,生活给予底层人的艰难显而易见,所幸难得此地民风淳朴。周敦颐以自己从政经验,敏锐地感知到合州之地虽然山清水秀,然而此地缺少文人墨客的书香之气,枉费了这大好河川。合州虽然有几万户人,却未见一所州办书院,他发现此地读书人不多,文化相对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决定在合州办学。然而,让周敦颐没有想到的是,想要在这里兴办一所学堂却十分艰难。
他到任后,体察民情,做了很多重大举措。在百忙中,总记得要开办学堂的这件事,先前查人看好一处地方,视野开阔,交通便利,方便四方学子上学,但差人几次回报说此地属陈大,此人并不好相商。听说初来咋到的周敦颐要购自家的地来办学,漫天要价不说,出口轻狂十分傲慢。周敦颐再次派人上门去商谈未果,沉吟半晌,对差人说:“罢了罢了。”“那,我们学堂不办了?”差人疑惑地问。周敦颐道:“当然要办,而且要办好!”
翌日黄昏,周敦颐晚饭后,散步走到了合州城外,循幽径上了一座山,他登顶而望,对岸青山遥对,静谧相顾无言。云蒸霞蔚,壮美无边。俯身而看,江水悠悠,渔帆点点。直到暮色渐合,周敦颐才恋恋下山,心想:此地倒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细打听,此山属合州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周敦颐决定上门拜访。张宗范听人通报周敦颐来访,深感意外。他早就听闻周敦颐学问渊博,人品学识受人崇敬,没想到今日他会亲自登门来访。张宗范先开口道:“这几日听闻大人欲购陈大西坝那片地做学堂,想必让大人失望了。”周敦颐呵呵一笑道:“此事虽然未果,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张宗范以为周敦颐出师不利,又被流言中伤,见周敦颐如此说来,大惑不解地问:“大人此话怎讲?”
周敦颐呷了一口茶:“我们要办的是学堂,学堂要授人仁义礼智信。此人如此秉性,在他的地方建了学堂,以后只怕祸事不少。拳拳学子,岂能在如此乌烟瘴气之地求学。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遂是这个道理。”
张宗范见周敦颐为合州办学如此劳心费神,感动不已。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十分投契,张宗范请周敦颐到后花园中的亭中小酌。当晚月色朗朗,两人对酌至深夜,相谈甚欢。
当周敦颐提及要购他家花园做修学堂之用时,张宗范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将自家的后花园捐出来作建学堂之用。
州学办成,周敦颐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学堂招生学子济济,达千余人。周敦颐不仅亲自讲学,还遍邀天下名士,如大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如此一来学子们更加勤勉,读书风气渐浓,人才辈出,年年出进士,合州州学名扬天下,张宗范也随之声名远播,成为当时乡绅楷模。他十分自豪地把这座无名小山取名为“学士山”,并建一座亭,请周敦颐题名时,本想称“八角亭”。周敦颐笑而不语挥笔写就“养心亭”。张宗范连连称好:“与其有形,不如有意。养心好!”周敦颐意味深长地说:“人,贵在养心也。”
养心亭落成后,周敦颐在亭外开池塘种莲。他说:“我这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当过大大小小的官,每至一处,必开莲塘,于莲为伴。此物性情高洁,与之为伴,可以养心!”他在养心亭讲学,与莲相对,此间写下了著名的宋代理学的开山之作《养心亭记》。
周敦颐的第一个儿子周寿在合州出生,这一年他已经41岁了。然而不幸的是第二年自己的夫人陆氏因积劳成疾产后虚弱去世了,享年37岁。陆氏的离世对于周敦颐的打击很大,在莲池静坐,哀恸不已。十九年的官宦人生,辗转就任,母亲和舅父都是陆氏精心侍候,养老送终。在合州几年生活,才是夫妻真正团聚的时候,却不料刚有了他们的孩子,却又英年早逝。之后,第二任妻子进士蒲宗孟之妹走进了周敦颐的生活中,与他在合州结为连理。
1056—1060年,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廉洁爱民。他每次领到俸禄五斗米,都要捐一些给贫苦百姓,自己则以粥度日。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俸禄多出了三石米,还将仓官治了罪。当地人如此评价他:“在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苟下之,民不肯从。蜀之贤人君子,莫不喜称之。”
1060年6月19日,周敦颐收拾行囊,环视着院里的风荷,心里默默地告别了合州这块土地。在返京的路上,他不止一次地回望着那氤氲秀美的山川,烟雨蒙蒙中不知是雨还是泪,直到合州隐在茫茫云水间。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朵荷花,立在嘉陵江边的合州城。”
相关链接:http://www.hcxww.com/hcrbszb/Html/2017-11-24/38911.html
(宣传新闻中心)
上一条:【社团活动】感恩常在 爱驻我心——从电影赏析中分享人生感恩哲理
下一条:【文化移通讲座预告】第158讲:学以成人,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