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三下乡】聆听古老重庆曲艺 再现非遗技艺风采——记“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9-07-10

7月9日,“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三下乡团队前往今日目的地—重庆曲艺团,聆听古老重庆曲艺,听非遗传承人讲重庆人祖祖辈辈传承的那言语的技艺,完成对非遗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后,团队们又前往磁器口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寻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朋友,向他们推广我们探寻而来的美丽文化和古老故事。

为了让新青年进一步了解和传承重庆非遗艺术文化,传唱非遗文化魅力,培养青年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我们采访到重庆曲艺团评书传承人刘寒霜老师,并受到他的热烈的接待。评书,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各地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其中四川评书则有着其独有的风味。他谈到,四川评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棚诉风雅,雷棚讲英雄”,工具仅一桌,一扇,一醒木耳,要求说书人有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说书时讲究音律,气沉丹田,眼随手动。

听了刘老师的讲解,队员们也难以按捺,上台请教刘老师,试了一段“朗朗乾坤皓月,岂容毒虫肆虐,观海内雷霆激荡,扬正气惊其森林。”这一段出自水浒传,与当前扫黑除恶相结合,突出时代观点,联系时代脉络,使得在欣赏传统文化时,也能一针见血的说清楚一系列社会问题。

文化需要传承。重庆曲艺团作为四川评书的传播和继承者,刘老师踏遍重庆,去往小学进行教学和演出,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并喜欢上四川评书。他们深知非遗文化的未来不仅仅在于现有的发展,还有下一辈的传承。他希望未来在那知名或不知名的那个小巷,都有那么一个风姿绰绰的身影。他立在那桌前,左手持扇,右手握一醒木。一拍,一惊,将那从前的故事,缓缓道来。

采访完成后,团队们又前往磁器口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寻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朋友,向他们推广我们探寻而来的美丽文化和古老故事。受采访的多数外国青年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他们的访谈中,铜梁火龙、合川峡砚等非遗文化的魅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印有非遗文化表演的照片,在队员的讲解下,他们逐渐了解非遗文化,其中一位外国友人对于送给他的非遗文化照片爱不释手,他说:“我喜欢中国,有时间我一定要去看看,我会好好收藏这张照片的”,合影留念时也紧紧的纂住那张照片,眼中露出那满怀期待的眼神。

图为队员向外国留学生手持我们拍摄的非遗文化照片推广、宣传我们的非遗文化

图为队员们正向留学生介绍我们的优秀文化

文化的传播,是思想的交融;文化的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变的是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正值“一带一路”文明丝路强大号召,人文交流更是是搭建文明丝路的桥梁,通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动,希望能够帮助青年们明确时代任务,鼓励青年培养传承、传播非遗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非遗文化不仅要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也要将它传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它的精彩与惊艳,采访过程中人文交流的愉快气氛让“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队员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文明丝路我们在行动!

 

 

(文/文化观察团 赵施杰 图/文化观察团 刘亮 魏子涵)

(高校“一带一路”“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文化调研团供稿)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