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非遗研究中心“非遗工厂”开课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非遗实践传习教育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教学成果显著。10月25日下午4时,合川峡砚制作技艺第二期在非遗传习基地(北山斋E101)正式开课,工艺美术大师易宗成老师受邀莅临指导,近30位非遗研究员认真学习砚台雕刻技艺。非遗中心老师李凤勤、彭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教学有理论和实操两个环节,理论环节,易宗成老师和2019级的非遗研究员们分享了合川峡砚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峡砚有一定的了解,从易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合川峡砚又称墨玉宝砚,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砚台采用合川区嘉陵江沥濞峽段的天然峡石雕琢而成,要想制作出一台手工砚台,要经过设计、打磨、抛光、到勾线、粗雕、细雕、上蜡……”。
在实操环节,易老师从掌握刻刀的姿势及一些打磨砚石的技巧等一点点教起。考虑到学员们对砚的具体制作了解较少,先生授课时便让同学们先感受砚台的重量。此外,易老师通过现场的制作砚台来教同学们如何掌握刻刀的姿势,给同学们传授留白与空间的艺术和美。
尽管如此,在进行实际操作时还是是状况百出,比如,握笔的姿势不对,边缘打磨的不够光滑等,老师耐心的一一纠正。设计感不足的同学也会请教老师关于设计的问题。甚至有同学看着自己的材料激动的无从下刀,生怕雕刻坏了自己心爱的材料,同学们在认真学习峡砚的制作技艺与它背后的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峡砚的来之不易。
合川峡砚制作技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合川地域文化与艺术传承的载体,同学们手拿这一方砚台,不仅了解了合川峡砚兴衰时期的历史文化及匠人背后的坚持。同时,通过动手实践,用实际行动感受与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传承砚台文化的意义。
撰稿:龚滔
摄影:万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上一条:【名家大讲坛】设计之魂,与时俱进
下一条:【问道名师课堂】探索“领导”核心,提升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