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城市化研究生班师生100余人赴三峡博物馆学习参观,本次活动旨在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重庆的发展历史和城市化进程。
集结出发 初到目的地
约两小时的车程后大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三峡博物馆。虽然因早起和堵车大家有些昏昏欲睡,但是当同学们看到宏伟气派的三峡博物馆的那一刻,便立刻有了精神。
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其余部分顺地势地貌而建,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走进博物馆 感受历史变迁
三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陈列展览主要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专题陈列分别为《李初梨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历代钱币》。在每一个展厅都给了大家不一样的体验和震撼。
2019级新生刘攀同学在参观过程中对博物馆的一面旗帜感慨良多:它同样是我们的五星红旗,它同样有着那样令人心颤的红色,但它又是那样的不同!因为旗帜上的五个星星是革命先辈们一针一线缝上去的,旗帜上还有经过抗战岁月洗礼的小洞。这一面特别的五星红旗,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岁月的艰辛和不易。
2019级研究生班邱香同学也对特别提到了“抗战岁月”专题陈列馆:“从大量的照片、报刊、书信以及衣物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的重庆,看到了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那是一段让人不忍回忆的日子,但是我们仍要面对的,我们这才知道,如今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代青年人要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略有遗憾 收获更多意外惊喜
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仿佛是一体的,在整个行程安排中,参观人民大礼堂也是一项。毕竟那不仅是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还是一座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表达新生的人民政权有信心带领人民走向辉煌未来的决心的带有历史和政治意义的建筑。可惜,因为封闭施工维修,我们只能站在博物馆门口,望着近在咫尺的那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的兴叹了。虽然很遗憾但是也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第一件事情莫过于10月1日阅兵式上的重庆花车回家了,并且前一天才开始对外展出。2019级戴鑫同学回忆起那时的情况都还略带兴奋:我远远的就看见博物馆大门前人山人海,走进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正在举行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在10月1日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进行花车游行的“重庆”花车回到了重庆。其实在阅兵式上我就看到了这个花车,但近距离看更能看到它上面的细节:穿行在高楼里面的地铁、长江索道、解放碑等无不代表重庆。
另外,在三峡博物馆的临时展厅里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展。2018级黄佳敏同学在感想中写到:在三峡博物馆里,我似乎看到了过往的影子,那过往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那过往是充满文化魅力的地方;那过往是充满伤痛与泪水的地方,那过往是充满压抑与逼仄的地方;那更是历史延续的地方。在博物馆里,在生活器具的展示里,在各种泛黄的粮票,布票里,我看到了过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演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那是一种认真与热爱;在地形图中,在老照片里,我看到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各类服饰的展出中,在各民族的区域介绍中,我看到了民族的融合进程;在由黑与白构成的老照片,在各种武器的陈列中,我看到了战争的破坏力,战争的残酷;我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对家园的誓死维护与顽强抵抗。
本次三峡博物馆一行,不仅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重庆的自然、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更是一场没有说教,只有实物和感受的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人文情怀的实践课堂。
(城市化研究院供稿)
上一条:【名师课堂】不为繁华,只求素心
下一条:【志愿服务】三口印记,未来可期 ——记土场镇三口社区“兴趣完满课堂”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