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三下乡】红色先辈传承,感受青年己任——花果书院“红色感召”魅力传承先行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0-0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粒火种到熊熊不灭的燎原之火,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甚至是付出了一生。2020年7月20日起,花果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红色感召”魅力传承先行队正式踏上了他们的三下乡之旅,“红色感召”魅力传承先行队的队员们以“返家乡”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开展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7月20日,“红色感召”魅力传承先行队队员喻志华同学和徐梦婷同学各自于自己的家乡去走访聆听了老兵和老党员的故事和历程。

 【重温红色记忆,铭记历史经典】

 展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卷,大家可以看到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前仆后继的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不论革命的道路如何千难万阻,先烈们都在红色革命精神的召唤下坚持理想,用奋斗铸就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喻志华同学回到家乡棣棠,来到了有着十几年党龄的老兵李天安同志家中。

 李天安老同志1959年12月入伍,今年78岁。他回忆起自己入伍的原因,普通但温暖。处于灾荒年代的人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过高粱梗,啃过玉米芯、每天都勒紧裤腰带,曾因母亲生病缺粮却无法讨要到一点粮食而绝望的李天安得到了革命军队的帮助,一袋高粱米让他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正因如此,部队生活条件再苦,李天安也毫无怨言,一心为人民服务,身为铁道兵的他,为人民打造防御空洞、修路、打坑道、挖隧道、修民房。当时村里饥荒之时也有李天安所在的部队去海南割下水稻种,才让村里有了大米。他未缺席过任何一次任务,由此也拿过多次“五好战士”称号,这也让他在一年只有七个入党名额的情况下成功入党。

 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培育和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那些动人心魄的历史瞬间,让人无法忘怀。就如同身为老党员的李天安一辈子都为着人民奉献!

 【看荒山变柳林,感大泉山精神】

 大泉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区内郁郁葱葱,但你知道曾经的大泉山是怎样的吗?徐梦婷同学回到家乡山西,走进山西省红色水保基地,从张凤林和高进才的治理荒山中感受“大泉山精神”。

 大泉山原名西岭村,解放初期因为生态环境恶劣,仅有28户人家八十多口人。但通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怀来人张凤林和天镇人高进才从外乡流落到大泉山后便开始合伙治理这座荒山。他们不在乎时间,不在乎汗水,为了这片“绿”不断地努力奋斗,代代传承。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泉山因水土保持、绿化环境而名播三晋,叫响神州。1955年连毛主席都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做了亲笔批示,由此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名声家喻户晓。

 时间在流逝,然而前辈留给世人的这份宝贵的森林资源,连同它带给阳高人的“大泉山精神”不仅蕴含着情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宗旨观,也蕴含着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奋斗观,正在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勾画在阳高县的版图上,也铭刻在这方水土养育着的人们心上。也正是借助这样的一种优势,大白登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和县委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大泉山旅游区展开全面构思规划,大兴旅游业,为人民谋福利。

 “红”是什么红?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是五星红旗的号召,还是春天里如同大家笑脸一样绽放的花朵……正是因为出了革命烈士才有了五星红旗,正是因为五星红旗冉冉飘荡,人民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李天安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和感动,“大泉山精神”也无时无刻地触碰着大家内心的坚韧和柔软。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新中国如今的美好生活和向着“中国梦”奋斗的青年人!

 

(花果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