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通识课程质量,打造通识教育“金课”,高校通识教育逐渐出现第二课堂、微课程、新生研讨课等新的模式。为了探索通识课程模式创新,实现全方位育人、多渠道育人的目标,复旦大学于12月28日举办“大学通识课程模式创新研讨会”,相关高校研究学者、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通识教育管理者等齐聚复旦大学。我校罗磊、颜昌义与山西信院、山东泰科的老师参加此研讨会。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蒋最敏教授致辞。蒋教授认为课程建设应处于核心的地位,并应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工作:一、通识教育应当立足大学自身传统,具备高校特色;二、应当夯实内涵,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三、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亦发生巨大变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好奇心;四、通识教育应当面向未来,在通识课程建设中,优化课程体系。
随后,来自各高校的学者和通识教育管理者等相关嘉宾依次作了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做了题为“沟通经典与社会生活——北京大学‘思想与社会’课程项目的教学探索的主题报告。吴教授具体介绍了课程项目的理念、制度和具体实施——该项目的初衷是结合哲学系和社会学系等各个院系的专业优势,强化交叉学科的意识,一方面讲授中西文明史中的经典,另一方面则是联系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实践。吴教授还介绍了具体的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包括项目核心课程、哲学系与社会学系核心课程等,并以图片形式展示了思想与社会系列讲座举行时的盛况。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曹莉教授则以“耕读与行走新雅书院国际化培养和劳动教育初探”为题,介绍了清华新雅书院的课程模式创新。新雅书院始终坚持中西、古今、文理的交叉和并举,,并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注重跨学科专业和国际化培养。曹教授认为,新雅书院的国际化培养路线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双轨并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书院与牛津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了诸多的项目,包括书院与大学(牛津大学项目)、古希腊与西方文明的起源(雅典项目)等。
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Shane Johnson以“工程导论的挑战与价值”为题,介绍了他教授的课程中“工程导论”。Shane Johnson首先分享了他遭遇到的挑战——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提到中国学生不爱回答问题这一点;工程课程中男女比例的问题;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等。他同时认为,在这些挑战出现并被回应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洪浏分享了复旦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他介绍到从2016年秋开始筹备以来,“复旦行知·服务学习”作为实践类跨学科课程稳步推进,已经开设了横跨计算机、软件工程、历史等十余个专业共15门服务学习课程。他从服务学习的定义、目标、定位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复旦的服务学习模式,并从学分制服务学习的管理模式视角阐释了复旦的已有服务学习课程。
下午的分享从南京大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学院的陈鹏飞教授开始。他介绍了自己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宇宙的命运”。从课程的缘起、课程的初衷、课程安排与作业等方面着手,陈教授具体的讲诉了这门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主要由教师主讲(2周)、学生介绍天文新闻及科普书(5周)和学生按组介绍天文专题(5周)构成。在授课之外,陈教授还提出了两点思考:如何循循诱导,如何增强互动?针对这两点,陈教授认为在分组做报告时,可以两组互相提问,以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杨振宇教授作了题为“两个一半:通识的剖面及其问题”的主题报告。从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图出发,杨教授指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张力。随后他介绍了“阅读、理解城市与建筑”课程的教学设计,指出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知、智、情”的能力,他认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存在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变化过程之中。
台湾逢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陈淑慧介绍了逢甲大学的通识教育创新模式改革,其中以专题制作课程与微学分课程为主要特色。与前述诸多学校不同,逢甲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课程由学生申请开课,老师评估打分,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其通识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藩篱,让课程的弹性可以透过“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机制产生不同的收效。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温小浩以“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为例”,介绍课程的设置背景、设计理念、课程的完成要求以及他的一些体会。这门课程的主题可以以“远行”作为主题,课程带领学生深入野外进行考察,并进行学习,足迹遍及祖国各地。组织上千人次的野外考察,其中的安全问题、费用问题以及学生考核等问题凸显出来,温老师以自身经历作了有趣的分享。
台湾大叶大学休闲事业管理系副教授边瑞芬则介绍了大叶大学的通识教育办学理念,创新教学经验。边老师首先以自身经历讲到了对通识教育的初认识,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在台大的求学经历。到大叶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后,又以极富激情的做事风格申请诸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在大叶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中,主要关涉台湾在地文化,强调通识课程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社群的作用,在互动中设计课程,并扩展课程影响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石洛祥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的建设情况,他以“中国书法艺术”和“教育机器人入门”两门课程作为案例,展示了陕西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特色——一方面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因所处的地域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又积极向新的技术和时代靠拢,结合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展开通识教育的创新。
最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任军锋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复旦通识·中国故事”通识游学课程的经验分享。他首先指出,游学课程面临的最大质疑可能在于究竟是旅游还是学习。经过多年探索与项目的展开,“复旦通识·中国故事”已经开辟了西安、岳麓、江南以及山西夏县四条路线,游学课程中不仅有观摩,同时包含有授课与经典阅读,同时还有考核与考察。参与项目的同学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文明与文化,同时还能够与在地的老师、同学做更深入的交流。任军锋教授还对该项目未来做出了展望,希望游学项目能够进行到海外。
在分享环节结束后,还有短暂的自由交流时间。老师们就相关主题进行了交流,比如项目开展、助教设置、具体讨论环节的效果等等。此次会议为我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实践课程、行走与游学等能够成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管理工程系】在审视中成长——记管理工程系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会议
下一条:【成长分享会】行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