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那些不用服药的人:文学与自我疗愈——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系列访谈”第二场小记

2021-03-18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主题名字是‘那些不用服药的人’?”3月14日,爱莲书院多功能影音室爆满,一百多名师生济济一堂,创意写作学院教师、青年小说家吴霞霞作为采访者向苏瓷瓷老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苏老师说:“这个主题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来自于我真实的生活经历。17岁到22岁,5年的时间,我在精神病院做护士。精神病人的特点是:他们基本上都没有自知力,也就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有病,因为像幻觉、妄想这些精神症状无法像其他疾病一样,能被客观验证,并且对精神病人来说,他的幻觉、妄想对于他是真实存在的。有一天,就有一个病人问我,护士,为什么你不用服药?而我要服药。我告诉他,我已经没救了,但你还可以被治好,所以你要坚持服药。”苏老师诙谐幽默的回答,迅速抓住了在场的师生,一场关于“那些不用服药的人:文学与自我疗愈”的主题访谈由此拉开了序幕。

先天的才华与后天的勤奋,哪个更重要

22岁开始写诗歌,23岁写小说,写作一年后,就获得了中国作协第五届文学新人奖,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花城》《诗刊》等重要文学期刊。吴霞霞老师问苏老师,一个初写者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这样的成绩,先天的才华和后天的勤奋,哪个更重要。

苏老师说,在我个人的创作中,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觉得是在写作前我就有了一种“绝对经验”。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里说过,有两种人拥有这样的资本,一类人是农夫,农夫熟知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具有非常完备的生活经验;还有一类人是水手,绝大部分人对海面上的生活一无所知,因此水手的体验是稀缺的。不过,我觉得还要加上一类人,就是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在与精神异常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对大家也是陌生的。那么,我以这个“绝对经验”出发来写作,天然就具有了独特性。当然,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就可以拿来创作,写作里的经验不止是指经历,而是“经历”加“体验”,外在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的思考体验。如果对世界不抱有好奇、没有对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没有质疑,这也是我认为的“才华、天赋”,如果没有这些,你只会服从于现实发生,热火朝天投身于日常之中,写作就没有了必要性,也不存在后天去勤奋。

文学,是失败者最成功的反抗

在谈到文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时,苏老师说,文学对自己就是一副药,在青少年期遭遇精神危机的时候,她是通过写作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来进行自我疗愈的。很多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度的弱者,比如卡夫卡,现在我们聊到卡夫卡都是伟大的作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但是他在他的时代,在他的家庭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性格专横、粗暴,他让独子卡夫卡完全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父亲对卡夫卡的写作事业不理解,也不支持,甚至对儿子的婚姻也进行干涉。在父亲的管教下,卡夫卡变得软弱、胆小。还有体弱多病的普鲁斯特、39岁死于红斑狼疮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等等,包括自己,也是在一直被否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正是因为这种“弱”,作家才更明白什么是精神异化,什么是内心的逼迫,他们用更“强”的精神力量,用书写的方式与之对抗。

吴霞霞老师和苏瓷瓷老师还就当代“女性写作”的理论与创作、作家需不需要读者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个多小时的对谈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向苏老师请教。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于文学和生活上的困惑,苏老师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由创意写作学院主办的《作家系列访谈——解开作家创作的心理密码》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一名作家是如何诞生的,他们在文学之路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遇到瓶颈时他们是怎样熬过去的,获得成功后又是如何保持饱满精神继续出发的等等,无一不是宝典。访谈内容和画面,先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再分别变成文字结集出版,以滋养更多的热爱文学的学生。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