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文明丝路文化推广号召,“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再次启程,前往重庆渝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探访国家、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之路,“文化见证兴衰,非遗彰显魅力,薪火相传几千年,不忘使命记心间”。
图为渝康宁蜀绣院牌匾,蜀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渝派蜀绣是在渝中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志愿者们在观察展示重庆吊脚楼文化雕刻
探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文化研究主任王海涛在采访中表示,未来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新一代青年的注入活力,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其中,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他很是欢迎,并感到欣慰,积极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疑难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即有文化谱系的传承人,而现如今仅剩60名。王海涛主任解读道,部分非遗文化存在地域性、自然灾害、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冲击等都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他提到,川江号子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名存实亡,随着社会的进步,曾经搏击巨浪的弄潮儿逐步被水上工具所代替,历史的选择永远向前,王主任作为重庆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他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的保护和宣传。
图为志愿者们在对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进行采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此外,从保护中心同事口中了解到,王主任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曾为了解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与他们同吃同住,踏遍重庆,敢为人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说,一旦接触到了它,要做就做到底。帮助非遗文化进行转型和创新,古为今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贯穿亚欧,带动沿线国家、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推广。王主任希望新青年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也要不忘历史,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文化观察家志愿者们看到这些为保护非遗文化奔走的守护者感触很深,“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非遗文化的保护道阻且长,志愿者们也呼吁更多的青年们能够主动了解文化,在追随潮流的同时能够回望历史、回望文化,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广非遗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文化观察团 赵施杰 图/文化观察团 刘亮 魏子涵)
(高校“一带一路”“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文化调研团供稿)
(团委转稿)
上一条:【思政教学部】开拓视野 交流学习——我校宋珊老师参加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并作主题发言
下一条:【三下乡】寻访历史文化踪迹:对话钓鱼城 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墨玉宝砚的魅力——记“丝路新视界·文化观察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