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阅读是一种快乐的精神按摩——记校际教师阅读达人分享会

2021-05-06

4月28日晚19时,由重庆移通学院共青团委和创意写作学院共同举办的“阅读让生活更完满”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校际教师阅读达人“真人图书馆”,在荷悦书院109室成功举行。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写作与文艺理论教研室吴鹏主任,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龚晓雪副教授,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王宁副教授,远景学院教师杨辉渐博士和赵丹老师,通识教学部韩堂堂老师和颜昌义老师,创意写作学院王恒绩老师,田一洁老师,李文卫老师,杨柳老师,方刚老师等12名教师,以及百名来自各院部学生以及创意写作志愿团的同学们共同参加本次“真人图书馆”阅读活动。

活动开始,由创意写作学院杨柳老师介绍了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开展“阅读让生活更完满”公益阅读推广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并着重介绍本次真人图书馆将由吴鹏老师、杨辉渐老师、王宁老师、赵丹老师、韩堂堂老师、王恒绩老师、田一洁老师共7人组成的团体,既有专业老师,又有作家老师,大家通过各自阅读经历、阅读经验、阅读技巧和阅读心得的讲解,加上现场师生们的各种花式互动提问,增添了很多阅读的欢愉因子,两所大学的师生共聚一堂谈读书,这种形式,特别有意思。

无用与通识

通识部老师韩堂堂从读书经历、专业学习和通识学习三个方面展开阅读经验分享。韩老师表示,自己从小喜欢读书,读过很多无用的书,但正是这些无用之书帮助了他的成长。他认为自己的第一次真正阅读在高中时期,在读到爱比克泰德的《沉思录》时才真正体验到了书籍的吸引力。“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很多阅读,但都是泛读,而此次精读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体会。”这是第一本精读的书,读了很多遍,做过厚厚的札记,也带领着他步入哲学学习的殿堂。

“我认为读书一定要有的放矢,要学会把书读薄,也要把书读厚。我的导师告诉我‘读书一定要细致,恰当地做一些读书笔记是一件有益的事。’”当谈到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时,韩老师说:“我认为有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紧密的,在谈到哲学时我们可能意指两种东西,一是逻辑,哲学讲究逻辑推理;二是境界,中国人讲哲学也讲境界,学习、生活的境界。“哲学实则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大学生的迷茫,焦虑和孤独。” 韩老师平时喜欢阅读哲学,文学、科技类书籍,它们在阅读中所占时间比例是5:3:2,他认为通识学习需要和而不同的阅读。

偷读闲书,偷闲读书

随后,创意写作学院作家教师田一洁进行分享。她分享了自己幼时趁父亲喝酒睡熟后偷拿其挂在腰间的书柜钥匙,偷看被父亲锁起来的“闲书”经历引起大家的共鸣。她说正是幼时偷读的这些闲书给她留下碎片的记忆,加上本身热爱写作才成为了今天的她。

田老师提到读书有着不同的层次,犹如一个登梯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阅读文学作品先看情节,觉得有意思、有趣才继续读下去。但是阅读的终极目的不只是为了有趣,读书最高的价值在于对生命的关怀,对灵魂的关注,对生命的抚慰……这是书籍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最高级享受。她拿自己最喜欢的《红楼梦》为例,讲述了她在不同年龄阶段,阅读时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最后她总结了自己的读书经验:“阅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精读书、读好书能让人内心更加丰盈。”

物质阅读和精神阅读

远景学院老师赵丹认为阅读可以根据目的,分为物质阅读与精神诉求两个不同纬度的阅读层面,并分享了她的阅读原则。第一阅读原则,“物质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即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因为涉及到毕业、工作,在阅读对自己“有用”的《艺术史》课程专业书时,她会先向自己提问:“艺术史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在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后得到的回答:“艺术史就是告诉人们艺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如何展现出来的,这是一种表现方式。”有了答案,就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如何阅读。她需要阅读文学、历史、地理、科技、美学、哲学等相关书籍。在讲解“印象派”这一章节时,她至少需要《世界科学简史》或《西方科学简史》作为阅读背景,因为印象派的诞生和当时照相机的问世密切相关。“拓宽阅读广度、提升思维高度,以高阶思维降纬解决低阶问题,这是通识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阅读原则,“精神阅读”:阅读不应只有现实的功利性,书还应该在更高纬度引导我们的精神。我们难免会遭遇人生彷徨。我在枕边总有那么几本书,当我找寻不到人生意义陷入困境时,就通过阅读摆脱精神的困惑。这一类阅读通常是夜深人静时,书不必多,两三本足矣。

我的大学,我的阅读

创意写作学院老师王恒绩表示自己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年代没有书读,学校关闭、高考取消,到处搞运动,很多经典名著成了大毒草,成了禁书,那真是个读书艰难的时代。”直到80年代初到武汉打工时,才看到一些书籍,每次看到新华书店就特别兴奋。那是个刚刚从昏沌中苏醒的中国,《红楼梦》成了他最先购买阅读的书,岳麓书社出版的,字很小,行距字距都很密,距今有35年了,全书120回近80万字。王老师说,“我看了整整两个月,我们平常的阅读,认识两千个汉字足矣,但是看《红楼梦》你必须认识3500个汉字以上,它是四大名著之首,解放前是六大名著,还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建国后就形成了现在固定的四大名著。

王老师提到他在看《红楼梦》特别慢,初时特别新奇,“觉得既然是四大名著之首,肯定特别好读。但读得特别痛苦,因为不认识的字太多了,不明其义的字句就更多,我就用了一种特别笨的办法,汉语词典成了《红楼梦》的伴手礼,不懂就查字典,并注上拼音和释义。现在再去看,发现当年有些注释是不对的。红楼梦里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据说有900多人,王老师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描写都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王熙凤的出场,她才22岁,作为未来的当家人,出场与众不同,惊艳四方。曹雪芹老爷子,一个大老爷们儿,将女人描写得如此出彩,令人叹为观止。作为高校老师,语言艺术是基本,“我能够背出许多经典片段,还能唱好多种戏曲,还会玩很多魔术,会讲很多相声小段和评书,大段的贯口,我一口气能说十多分钟,一分钟可以说400个字。我会尽量让课堂生动有趣,这得益于我日常的读书积累,有时听着学生自发的掌声,还是有一点点得意的。”

最后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劝诫同学,要珍惜自己所处的年华和最好的时代。“读书是我们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它甚至不需要门槛,各种书我们都可以涉猎,喜欢的多读点,不喜欢的可以少读一点,读书写作十分有意思。”

行走在工科与文学小径中优雅的身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王宁副教授说道:“我是工科出生,我喜欢工科知识。对我而言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对专业发展没有太大帮助。可我依然喜欢《诗经》《唐诗选》《宋词选》,尤其喜爱《花间词》中作者的心绪和婉转的韵律。这些看似无用的‘闲书’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也拓宽了我生命。”

说到阅读方法时,她介绍了两种自己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列书单,分类读。把近期想读的书分门别类列在书单上,一段时间集中只阅读其中的一类书。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这样比单独阅读一本书能带给更多的收获。“因为你在同一时间,与同一方向、同一领域中不同的作者同时进行交流,领略到各自不同见解,这犹如一场圆桌会谈,你可以用批判性思维博采众长,对这些观点进行取舍扬弃。”

第二种方法为精阅读,做笔记。这种阅读方式时间周期较长,选书时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时从字眼里挖掘深意,及时记录自己阅读中的感想,同时揣测作者写作时的深意,不断归纳总结。王老师说:“这两种读书方法对我个人成长帮助很大,在此我将这些方法推荐给同学们。”

从沉浸式到专业性的阅读

第六位是远景学院杨辉渐博士。他说起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不同人生阶段的阅读体验。“高中稍微懂得该如何阅读,这段时期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如《静静的顿河》《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红字》《大师与玛格丽特》《老残游记》。至今仍记得读《静静的顿河》时,自己仿佛掉进了小说情节中,每天走路、吃饭想的都是故事中的情节。但是这时的阅读,既没有职业取向,也不是文学研究与批评,只是单纯的沉浸式阅读。我真正的阅读是从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开始的,从此进入历史学。”

杨博士讲述了自己在厦门和北京求学时每到周末买书的经历。“有时能遇见一些院士的藏书。院士去世了,他的私人物品,一些书和信笺就流出来。我在书摊上买过植物学家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的英文版就曾是某院士的藏书。”他通过买书还讲到潘家园旧书市场以及旧书摊的起落浮沉。

在阅读技巧上,杨博士主张阅读要静下心慢慢读,慢慢理解,要学会关联,联想和联系自己的经历,联系曾经的阅读体验,然后综合立体的去思考这一本书作者真正的表达,想要传递给读者怎样的思想。

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习惯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如《百年孤独》第十九章最后一段国内译本多数删除),从译本不同时期的删减与增补中洞察当时人们的观念与思想。他还在阅读《两地书》中发现鲁迅对自己信笺的润饰,同时删润改了许广平的来信,使其大呼上当。

最后他告诉学生们,看书要学会提问题,当你阅读时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有趣的问题,你的阅读就开始“上道了”。

少火温经典,逍遥游天地

最后分享的是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写作与文艺理论教研室吴鹏主任。他从近期他所在的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切入,发现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抑郁倾向比例高达72.5%,由此认为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的人有着天然的、本性的敏感特质。同时举例德估拉海登《天才、狂人与梅毒》中讲述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画家,甚至是政治家,其中有很多的性病患者,在他们的生命旅途当中灵魂和身体存在着严重的分裂。

由此讲到自己20岁时,对于畸形病态美曾有着狂热的喜爱。喜欢波德莱尔《恶之花》,喜欢所有疯狂的东西。直到阅读庄子,阅读《黄帝内经》,感受生命在天地间的逍遥,才逐渐摆脱了曾经抑郁的心理。他评价这些典籍:“它们已经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感谢先贤的慈悲之心让我能够沐浴到这种经典的浇灌。《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经典在我心中就是少火,它不像波德莱尔那么猛烈,不像《恶之花》那么刺激,但是经典对于心灵的滋养,让我可以在今天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使我们的身心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

七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赢得现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丰富的阅读经历和经验技巧,犹如一座座藏品丰富的真人图书馆,更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追问,挖掘他们阅读中曲径通幽秘藏。

租借现场,翻阅实录

学生提问之一:“韩堂堂老师,目前文科生太多是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历史跟哲学专业如果非名校出身就业会很难,您如何看待历史和哲学对于社会的真正作用,以及未来的学生的发展前途?”

韩堂堂老师说:“这样的问题可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哲学是否有用,如果我的学生问我,我会直接告诉他哲学是无用之学,因为他所指的这个用是功用,是功利的一种角度。进入到这个视角之下我们最终会走到哪里呢?我认为可能我们走上了一种对物质的过分推崇,对于生活的一种迷茫,最终走向的一种虚无主义。而我们对于文科比如说历史、哲学的一种学习其实是我们的一种生活。工作可能是你喜欢的,也有可能是你不喜欢的,但生活是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把功用套入生活之中,生活会十分乏味,以后我们会逐渐明白我们这种新文科,或者是人文学科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人文的教养,因为我们最终走向的一种生活,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工作。”

学生提问之二::“王恒绩老师,我了解到您的《疯娘》创作大概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字数大概是四到五千字,因为您是记者,所以这是根据一篇真实报道来写的吗?您对于艺术的再度创作中最关心的一个点是什么?”

王恒绩说:“《疯娘》以我舅妈为原型,占40%。上世纪70年代末的流浪女人,那个年代,婚姻法并不健全,放一挂鞭、摆一桌酒就是宣告结婚了,大量的农村适婚人员并不去拿结婚证,官方也不强求,这就给不合法的婚姻埋了很多雷。舅妈是一个疯女人,受了许多委屈,晚上睡觉时又导致孩子窒息死亡,被打出了门,但村里另一家的光棍马上“捡”了她,因为她还可以再生孩子。但孩子出生起就不准她喂奶水,因为她有“精神病”,怕传染给孩子,生下孩子就要赶她走,但她不肯走,这里我要诠释的主题就是母亲是疯子,但母爱是清醒的。她舍不下孩子,每天在山对面嗷嗷吼叫,但是她不能靠近孩子,因为她的任务已经完成。最后终于有一天她从山上滚下来摔死了。

2003年清明节我去扫墓时,看到了舅妈的坟墓,突然想到70年代末,我十几岁时有一个胖胖的短头发女子,慢慢向我走来。那个时候是我当记者的第五年,我感觉我有能力把它写出来。我花了三个小时时间写了5800字,发表在河南的省级刊物《人生与伴侣》杂志头条,后来一大批央媒集体转载,国家还给了我一个全国一等奖。后来,这个作品卖出了电影、电视剧和戏曲等17个版权。

我们每一个二度创作者都要学会嫁接,可将多个真实的人物故事安放在一个主人公身上,不丰满都难啊,譬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写作时,如果想到别人也会这样写,就一定要绕过去,这样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杨柳老师提问之三:“吴鹏老师,您说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滋养,对身体也是如此。但是今天大家都很浮躁,学生经常说他们根本沉不下心来读书,尤其是文学哲学类,但是不读似乎又缺了点什么。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吴鹏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无用之用。对书的需求还没有成熟,说明心灵和身体的需求还没有体现和呈现出来。历史上有一句被误传的话叫‘性格即命运’。这句话最早出自拿破仑之口,按照法文原版翻译叫‘身体结构即命运’。可能人在年轻的时候会读一些霸道总裁类的甜文,可随着年龄的推移,我们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如果心灵一直不成长,身体还在退化那人生就会十分悲惨。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心理成长,同时让身体逐渐健康起来,久而久之,身心合一,自然就会想要阅读文学和哲学了。”

方刚老师提问之四:“杨辉渐老师,我昨晚在阅读杨老师撰写的阅读背景时,被学者张晖的一句话所感动‘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在读书人眼里,铅字里的光华超越了真实多彩的生活。您刚才说曾买到过院士的藏书。说明这些院士已经离世,他们的藏书也随之消散消亡,让我想起余秋雨《藏书忧》中读书人老去时对书的担忧。您买到这些书时作何感想?作为读书人,也是藏书人您今后会怎样处理自己的藏书?”

杨辉渐回答:“那位学者张晖也已英年早逝。北京有很多书摊能买到院士的藏书,他们去世后通常会捐给图书馆。他们的后人中可能经商,自己觉得这些书不重要,就卖到旧书摊处理了。有些旧书摊就专门在这些藏书人或院士家附近等着他们子女来卖。有些藏书上不但有签名,甚至钤着私人印章。我曾经在人大看过一本书,那本书是某院士捐给人大法学院资料室,并委托他的学生(目前也是人大教授)管理他身后的藏书。但后来人大法学院资料室要合并到大图书馆里面,导致老师的藏书散落。学生无奈,又觉得对不起老师,就把这段经历写了下来。

我见过太多书籍的分分散散,有一本书就叫《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再版)我个人认为,进入大脑的书才真正有价值。但是进入大脑后的知识最终也会灰飞烟灭。可是人类的知识和精神是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书籍与人的缘分有时又是妙不可言。我有时买的旧书,是原书拥有者在1989年购买的,他在扉页上写下买书的过程。但是过了20多年,这本书又流落到旧书摊,再辗转到我的手里,这本书传递起来就有了生命。又譬如今天我们在这里谈阅读经验,把自己浅显的心得告诉学生们,可能很多年后,他们又会告诉自己的孩子。那时我们或许已经不在,但是今晚我们的讨论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学生提问之五:“王宁老师,我是一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我平时喜欢阅读些杂志,但是枯燥的专业书籍和工具书读不进去,希望王老师能给我些建议,让我能喜欢阅读专业书。”

王老师说:“首先计算机类的书籍发展速度的很快,可谓日新月异。任何一门专业可能都比不上计算机专业更需要终身学习。即使作为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你说读专业书枯燥,我建议你可以结合“哔哩哔哩”网络视频中教材类趣味视频辅助学习。看专业书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总结,把你学到的知识转述给别人听,看看没有学过的人能不能明白。如果还不能表达清楚,说明你还没有真的理解。”

 

赵丹老师回答远景学院学生提问,讲述自己带孩子阅读书籍,让孩子通过阅读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阐述她提出的看似“功利性”阅读其实并不真的功利,为阅读选择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法。创意写作学院田一洁老师也对李文卫老师提问进行问题。

不知不觉两小时的校际教师阅读达人真人图书馆租借活动转瞬即逝。最后由“阅读让生活更完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人方刚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说:“我们今天参加活动的有两所高校,六个部门,十二位老师;专业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计算机、创意写作六个专业,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新文科。今晚,我之所以把文科和工科聚集在一起,把不同专业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就是希望能在当下新文科大背景下,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讲述自己的阅读方法,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以阅读思考、阅读启发。

我翻阅每位老师阅读经历背景调研资料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位老师真正的阅读都是从初中、高中阅读文学作品开始,文学成为他们走近社会、热爱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他们并不止步于文学,而是继续前行,在前行中找到自己终身热爱的专业。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离开文学,文学成为他们对生活继续保持温度、保持热爱的一种方式,始终如影随形。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到各位老师的阅读方式,持之以恒,让阅读完满我们的生活。”

本次真人图书馆租借活动结束后,与会同学张清芳:“今晚每位老师都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在现场讲、问、答过程中,充满文学气息。以前我从未想过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但在此次活动中,我开始反思我的阅读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并学会在内心审视自己的阅读。我的阅读有时充满着功利性,为了期末顺利过关,为了文凭,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这些固然可以,但又似乎远远不够。”

吕静秋同学说:“本周三参加教师阅读达人真人图书馆分享活动。有众多喜欢阅读的老师来到现场,分享他们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以及怎样高效地阅读书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C语言的女老师,她说阅读专业书籍比较枯燥,那我们学生应该怎样进行阅读呢?正好跟我有同样疑惑的同学询问老师,她说可以尝试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趣味教学视频同步学习,再通过与他人讲述的过程中进行巩固。这些经验我觉得很有帮助。”

至此,校际教师阅读达人真人图书馆圆满结束。但是“阅读让生活更完满”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仍在继续。“‘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带你阅读21天”和“志愿文学创作者真人图书馆”将继续在五月开展。让阅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让生活更完满。




撰稿:方刚 杨柳 李文卫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