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人应该具有新时代的新气象,应该做有朝气、有理想、有梦想并且敢于为之拼搏的新青年。”采访时,2018届的毕业生王赛波这样讲到。
看——关注项目
王赛波2014年9月升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动画专业学习,大一大二时参加了系学生会,喜欢组织活动,带领团队一起“搞事情”,在王赛波的观念里:现在我们这一代,基本上吃穿住用是不用自己太操心的,学习知识后的谋生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既然如此,何不自己搞点事情做呢?
“2014年是我国房地产事业腾飞的强劲阶段,那年我来到重庆学习的时候,是很惊讶的。我就在想,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的重庆市,房价怎么和我们三线城市一样,甚至有些地段还没有我们那里高,我很想在房地产插一脚,但是我没有钱。”王赛波这样提到自己创业的初衷,不过王赛波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大学里,通过与学长及老师的接触学习,王赛波对创业当老板有了新的认识,“先在学生会搞一搞,锻炼一下能力,既能为同学们服务,又对自己领导力有提高,为未来打基础。”于是大一开始王赛波就积极参加各种完满教育活动,做表格、搬桌椅、甚至吹气球,都有他的身影,和同学的积极接触,使他与人沟通、处理事情的能力迅猛增长,大二的时候,就顺利的当上了部长一职。
通过大一大二的锻炼,王赛波坚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心。但是选什么项目呢,最初的想法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一年,父母为王赛波在老家修了一套房子,按他的说法是做毕业婚房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是那一年,王赛波从搬砖到搬家具全程参与了自己的房屋修建,手上起了水泡,肤色晒黑了10度,皮肤也皲裂了多处,“父母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做儿女的应该让他们在晚年享受更好的生活,参加工作每月拿固定工资显然满足不了我的,但是按最初想法做投资肯定也是不可能的,那我何不退而求其次去做装修呢?我能吃苦,自己家装修我也学了不少东西,重庆市场又那么大,那一年真是我转变思想进而蜕变的一年”,王赛波如是说。
探——了解项目
有想法,就去行动。胡适谈学问时讲到: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寸的欢喜。创业也是这样的,三百六十行,一个人不能全部体验到,既然认准了一行,那就义无反顾的去做吧。
作为学生选择装修业,首要的就是去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为毕业从事这份工作做准备做铺垫。经过课余的调查了解,王赛波认为,家装潜力巨大。据他统计,这几年全国家居装饰业的总产值为 1200亿元,是20世纪90年代的40倍,年均递增45%,大体上每两年翻一番,相当于全国城镇住宅年投资总额的30%。于是在当时他就有了一种大胆的估计:家居装饰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达到2000亿到3000亿元,即相当于住宅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
王赛波提到,家装公司是从1998年发展起来的,发展到今天已有较大的进步,该行业也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热门的行业。人们都想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逸舒适的空间,对居室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房产开发商开发出大量的户型,也为家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商机。基于此,更坚定了他在家装行业“搞事情”的初心。
做——确定项目
有了做调查的基础,有肯吃苦的准备,但王赛波对于自己能否进入这一行依然有些担忧。“我虽然自己有理论性的准备,但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把控性。直白的讲,就是我穷,毕业就一穷二白的那种,做一个项目,如果出现风险,我没有物质保证来承担这个风险,于是我在大四实习阶段以及刚毕业的那两月,去了公司做了一年的基层员工,一方面是想积累自己的前期资金,一方面是考虑到自己刚入社会,与社会人员还是接触不深,用工作的这段时间来填充自己在这方面的空白,现在看来,这一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收获非常多,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谈到这些时,王赛波满满回忆的神色。
工作了一年,手中有了“弹药”,王赛波开始准备大干一场,这时候就创中心的老师来了消息,学校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专业的老师做手把手的项目指导,“所以我说我是很幸运的,接到这个消息时对于我来讲,真真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那时候我手里有了一个项目,正面临着项目分析的难题以及第一次毫无经验注册公司的难题,所以我非常非常感谢那时候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
于是在2018年10月,王赛波带着自己的商业项目计划书找到了院系就业指导老师卢伯年老师,卢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并针对他手里的项目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卢老师告诉王赛波,手里的项目一定要做好,做漂亮,做到客户满意并且后面愿意介绍更多的资源给你。这个过程要遵守几个原则: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美观化原则、习惯性原则、环保性原则。经济性就是性价比要高,实用性要最大化利用空间,习惯性要遵从客户生活习惯等。同时还为他在未来发展上提供了几条可行性的意见,比如通过报纸、网络、展厅等进行宣传等。
通过卢老师的建议,王赛波确定了自己当时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的打响了“第一枪”。
行——发展项目
万事开头难,有了接第一单项目的成功,王赛波的信心更充足了。他讲到,后面考虑的更多的就是团队的组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两点都是重中之重也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团队组建方面,设计人员我会去联系我的同学朋友们,在网站发招聘这些;企业发展方面,我当时考虑首要的就是有自己固定的施工队,于是白天在工地上,我会为我的施工师傅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直白讲,那时候我就是当小工,打下手,闲暇时间也去别人的工地晃悠,联系更多的施工师傅,周六日我请他们吃饭。工人师傅很多还是很朴实的,他承了你的情,就会帮你,从你身上能得长远利益,他就愿意跟着你干,跟着你好好的干。那时候也想了不少方法,最终培养自己的三支施工队,保证了后面项目的顺利进行。”讲这些的时候,以往在学校有些腼腆的王赛波,稍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有了团队,接下来就是项目量。白天当小工,晚上发传单是王赛波当时的常态。初期自己挣得一点钱已经全部投进了项目,那两个月自己的生计还是靠着周六日的兼职所得,房租也拖了两个月。但是心中有信念支撑,是什么困难也击不倒的。
苦尽甘来,两个月后第一单项目终于完结,拿到三万工程款,王赛波觉得一切都值了。客户也对王赛波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小伙子办事牢靠,开始我们不放心,后面觉得他就是在装自己的家,我们就过来验收下直接付款了。性价比极高,装出来还美观大方实用,我还要介绍我的朋友们装房子找他呢。”
回顾创业经历,王赛波有些唏嘘的说:“皇天终不负有心人,做你想做的,遵循自己心中所想,行你所行的,遵守自己心中道德准则与真理,无问西东。”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创业学院宣
上一条:【就创活动】《当我们海阔天空》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点映
下一条:【非遗传习】移通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第三期刺绣传习教育——“梅花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