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和学校有关文件要求,发挥教学比赛对课程育人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于12月8日在6202教室举办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本次竞赛特邀通识教学部兼校督导金光美教授与思政教学部教研室主任李阳老师担任评委,评审团还包括校长助理、中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尹浩亮与中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侯宇晶。
参赛选手来自中德应用技术学院四个教研室,他们有的立足语言技能教学,深挖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从自身修养、职业理想、人文历史等多个观测点出发,融入思政元素。比如,来自机械双语教学教研室的谭劲秋老师从单元主题“职业”出发,通过学习医务工作者代表钟南山院士的英雄事迹,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进行重新定义:职业不仅仅是获得报酬的一份工作,人们更应该以此服务社会、国家和人民;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以职业代表人物、时代楷模终南山和无数无名英雄为榜样,培养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有的老师基于跨文化交流,从中德文化的异同出发,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的理解。来自欧标德语教研室的张亮老师通过德国某些地名具备相同词缀的现象,详细阐释了中德地名背后的三个重要因素,并补充了部分与地名相关的中德文习语,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德地名文化,促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情与自信,并养成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终,来自电气双语教学教研室的李祺玥老师从九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李老师基于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将单片机运用与考古发掘结合,科技、历史和文化相辅相成,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弘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赛课结束后,金光美教授表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涵盖了大量的思政资源,中德的教师在案例运用上颇具心得,教学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值得推广学习,今后可以从历史、文化、文明等多方面开展资源挖掘。李阳老师表示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教师不仅融合了国家政策,还关注到了重庆甚至合川的地方发展,思政融合方式值得推广,但也存在融合方式较为生硬的现象,需要继续完善,多提炼升华。希望专业课教师多尝试探索,推动课程思政进程。
中德应用技术学院自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来,扎根教材与讲义,深入挖掘相关资源,已编纂完成《欧标德语课程思政手册》。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创新,通过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等多种方式,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目前,中德已成功申报三项重庆市课程思政相关项目。未来我们也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三全育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撰稿:曹雪姣
摄图:余沂飞
(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联合供稿)
上一条:【志愿服务】志愿引领,创新先行,包装项目大赛助力可持续发展
下一条:【志愿服务】一场思维碰撞,一个环保新工坊,用志愿助力环保——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廊桥书院、合川区生态环境局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