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比利时游记-连载一】谁说巴黎不浪漫—— 陈柯吟

2016-11-23

在比利时度过了五天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后,我们怀着憧憬前往巴黎。想象中的她是美丽与时尚的化身,是与情人在转角浪漫邂逅的地方。公元四世纪,罗马人的一个部落来到这片岛屿,并建立了“巴黎吉”人的首府,巴黎从此得名。

 

 

越过比法边境线标志性的一根柱子,我们就来到了法国,此时已过晌午,在中餐厅用餐过后,我们参观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卢浮宫。它历经八百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术收藏达四十万件以上。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天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我们还未来得及慢慢回味这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一行人又来到了塞纳河北岸,法国最著名的广场,协和广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协和广场一直像个上演真实历史剧目的大舞台,过去,人们曾来这里观看大革命的恐怖屠杀,现在,人们来这里则是为了感受历史发展,体味都市变迁。站在广场的中心放眼宽广的香榭丽舍大街,两侧是平坦的英式草坪,恬静安宁,西段是高级商业区,世界一流品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火树银花,雍容华贵,因此这里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在这条游人如织的街道上,也有不少冲着法国巴黎“时尚之都”而来的外国明星,休闲购物时能尽情享受到自由的感觉,沿着琳琅满目的漂亮橱窗,就只是看一眼,都能让人心情大好,朝着西边一直往前走还可以一眼望到尽头的凯旋门。

 

 

 凯旋门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的大门。它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圆拱门,位于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因为凯旋门建成后,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于是就在19世纪中叶,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座圆形广场及12条道路,每条道路都有40~80米宽,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因此,又被称为“星形广场”,凯旋门也被称为“星门”。

 

 

 还未凑近细看,门前就已被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们堵得水泄不通,这足以可见它的名声远扬。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四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领和96场战胜的名字,其中名字下面画有横线的是当时英勇牺牲的将士们,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的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可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并未能登顶一览巴黎的壮美景色,欣赏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景象,埃菲尔铁塔的英姿以及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圣心教堂等胜迹风情。在面向万军林荫大道的门楣上有六个平面浮雕,分别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马赫索将军的葬礼”、“阿布奇战役”、“强渡阿赫高尔大桥”、“攻占阿莱克桑德里”、“热玛卑斯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

1806年,拿破仑一世下令修建一个纪念帝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建筑最终被定为凯旋拱门,它代表了拿破仑军队的战无不胜和坚不可摧。然而在建造过程中受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及旧君主制的恢复的影响而暂时停工,工程在1825年重新开工,最后由路易·菲利普于1836年为凯旋门举行了落成典礼。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这座宏伟的凯旋门下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在这次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他代表了整个大战中遇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此献花悼念死难的将士,这为凯旋门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豪情。临走前,我们一行人纷纷与其合影留恋,满怀着敬重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

巴黎凯旋门是帝国风格的代表建筑,以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为灵感,他的兴盛衰败始终与拿破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形状巨大,追求外观的冷静与威严,整座建筑不做任何大的划分,更没有柱子,只设一个拱门,简洁庄严。傍晚,在夕阳的照耀下,全身呈金黄色,耀眼夺目,光芒万丈。

 

 

正对着凯旋门在防卫区建立了一个类似拱门形状的防卫塔,被称为“新凯旋门”,与其遥相呼应。这令我不得不惊叹于巴黎的城市建筑规划,使这三个景点连接起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成为一大特色。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整装出发,准备排队登上埃菲尔铁塔,以此弥补前一天未能在凯旋门登顶的遗憾。随着大巴车逐渐靠近战神广场,铁塔美丽的倩影在我的眼前越来越清晰,她是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的建筑物,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

 跟随梁导下车,这才发现前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这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着实令我们吓了一跳,尽管先前就已听闻前来参观埃菲尔铁塔的游客更是人山人海,可这壮观的景象还是让我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于是我们赶紧加快步伐,排在队伍后面,为了给在铁塔上争取更多的停留时间。随着队伍的缓慢移动,我与埃菲尔铁塔的距离越来越近,以至于后来为了看到塔尖,仰酸了脖子。当我身处塔身正下方的时候,忽然感觉这仿佛是一场梦,曾经在课本,影视剧中出现的场景此刻就在我身边,而这一切是多么的奇妙与不可思议,之前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跨过大洋的疲惫在此刻瞬间消失。神情有一丝丝恍惚,兴奋,并没有;狂欢,并没有;惶恐,并没有,这一瞬间,我的思绪被凝固,大脑一片空白,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了。

 

 

“到我们啦,快上电梯”在朋友的呼唤下,幸好我回过了神,一路小跑跟上大部队。伴随着齿轮转动的声音,我们沿着铁链缓缓登上了铁塔,出了电梯门,迎面全是游客,有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不可言说的微笑,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只有惊喜还有赞叹,我迫不及待的往前冲,三两步蹦到了观景台前,“My God!”人群中不知是谁感慨了一句,那刻我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一个词可以表达出我那激动的语无伦次的想法了。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整座巴黎城,它横跨塞纳河,由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十二条道路连接而成,气势磅礴。埃菲尔铁塔被称为首都的瞭望台,事实的确如此。它设有上、中、下三个观景台,可容纳上万人,三层平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情趣。

 

 

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方案,希望创作一件能代表19世纪辉煌的作品。最终,当时欧洲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的想法脱颖而出。他提出建造一座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巨塔,这座巨塔的最高层瞭望台离地面274米,站在这里,嘈杂的巴黎似乎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一幅巨大的地图,条条大道,条条小巷划出无数根宽窄不同的线,全巴黎尽在脚下。中层瞭望台离地面115米。从这层向外张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确实,阳光的照射下,金黄色的凯旋门城楼,绿茵中的卢浮宫,白色的蒙马圣心教堂都清晰可见,色彩斑斓。那天风和日丽,我手扶着栏杆最下层瞭望台面积最大,设有议会厅,电影厅,餐厅,商店等各种服务设施。在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好像置身于闹市,而忘记这毕竟是57米的高空。埃菲尔铁塔总高300米,天线高24米,相当于100层楼高。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

 

 

 

 

下楼梯时,我以为灰褐色的铁架上有灰,轻轻触碰,却发现上面一尘不染,原来是刷的这种专门特制的涂料。法国人喜欢浪漫,将这座庞然大物称为“铁娘子”,铁娘子傲然屹立,风姿绰约,已经迎风沐雨站立了百多年。既然是“铁娘子”,那么它就得沐浴洗澡,梳妆打扮,铁塔每隔七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铁塔的设计者埃菲尔先生当初交付图纸时就曾说:“只有适当的油漆,才能保障这座金属建筑的寿命。”这句话对于铁娘子的维护很是适用。

 

 

提到巴黎,人们除了想到"romantic" 就是“Eiffel Tower"了。而这里也是我对巴黎留下最深刻印记的地方,不仅赞叹于它的美,更是由衷的敬佩埃菲尔先生的设计及当时建造师们的创造。如同巴黎所有的创新建筑一样,埃菲尔铁塔一开始就遭到了大部分巴黎人的冷淡和拒绝,再不用说那些建筑和城市规划专家尖刻的批评了。即使在铁塔落成后,批评的声浪也并未停息。后来,由于铁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无线电通讯联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才使反对呼声逐渐平息。从此,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城内有了正式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接受,喜爱,最终变成全世界人民家喻户晓的法国标志性建筑。在铁塔的一侧,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纪念艾菲尔先生的丰功伟绩所建造的一座铜像,供来往游客观赏。下午,我们乘坐游艇,畅游在塞纳河中央,又一次在铁塔身边经过,看到了它无时无刻,不同角度散发出的美,塔身倒映在河面上,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好似在水中舞动一般。

 

 

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展示了19世纪的辉煌。人们不再在华美的“乌托邦”想象中迷醉,而现实主义的失望则与冷静务实之风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批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法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越成为世界强国,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巴黎,这个集文化、政治、商业,经济为中心的大都市,让无数人向往,万里无云的晴空,绿树成荫的街道,摩登时尚的巴黎女郎,奢靡璀璨的艺术珍宝,你还在犹豫什么?喜欢浪漫,就去巴黎吧!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