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意味着告别春天,迎来夏天。在农民眼中,立夏当日下雨是好兆头,“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今日正好细雨绵绵,景色迷人、书声琅琅的移通校园在雨水中迎接立夏的到来。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全校700余名移通学子与农耕协会的小伙伴们参与到远景农场的劳动实践中,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农场的土地上进行耕耘,收获不一样的劳动感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劳动身影吧。
外国语言文学系的80余名同学分别开展了“共思种粮苦,共担复兴梦”和“油菜别倒,我们给你撑腰”两期劳动实践和一期“牢记使命,承接精神”远景农场农耕文化展览馆参观学习活动。他们挥舞锄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如此高大,虽然四月的太阳还不太炽热,但同学们的激情让他们流下了辛劳的汗水。“不耕作不知道,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也不能浪费辛苦耕作的粮食呀!”一位同学喃喃道。
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卓越19班的同学们在远景农场农耕展览馆中参观农耕的老物件,近距离感受中国农耕传统文化。他们在参观展览馆的过程中表示:看到的不仅是农具,更是对前人的敬畏和对自己以后生活学习的无限信心,体会到锄头也是挖不断的,人生路是走出来的。
来自淬炼商学院的80余名同学在中德果园为果树进行除草和松土,并非常团结地将整理出来的杂草和垃圾堆放到指定位置。拿着锄头的同学,只见他们用有力的双手,使着工具一下一下地耕耘着,那干活的劲,就好像感受到了祖祖辈辈得以生生不息而为之劳动的力量。在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后,商学院的学子们感受到远景农场不仅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变迁,还承载过那段艰苦又很温馨的岁月,带给参观者的是心里涌起的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老物件的价值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每一件展品都能变成一堂生动的课,一本可读的教材,而且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些东西,把传统农耕文化里的“勤劳、创造”传承下去。
智能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在农耕文化展览馆被各种各样的农耕展品深深吸引住,摆放在展柜的农具,虽然被时间磨掉了原有的样貌,但其包含的意义非同小可。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积极的了解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看着陈旧的农具,同学们都赞叹着淳朴勤劳祖先的智慧、心血与汗水。同时也发现了很多自己从未见过的农具,这也勾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纷纷通过网络进行了查阅。活动最后,同学们看到展馆外的小路上掉满落叶,纷纷拿起扫帚为展馆进行清洁打扫,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一起来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展馆环境。
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的部分同学分别于4月9日和4月22日来到农场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劳动,被大风和雨水吹到在地的油菜被一株株扶起来,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农耕的意义——同学们只是做了短短一个小时的农活,疲惫感就席卷了他们的全身,很难想象农民伯伯长时间农耕的辛苦。这也让他们明白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进步的根本要求,热爱劳动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勤奋努力地创造,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管理工程系的同学们于4月22日来到农场,农场上倒地的油菜花经过大家的认真劳动逐渐被扶起,它们变得生机勃勃,奋力向上生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同学们见到此时的油菜花,不自觉的露出了欢快的笑容。其实很多同学也发现,平时看见农民伯伯劳作时,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但是当自己亲身投入其中时,感受到的就是农耕的一份份辛劳与不易,且同学们也在农场上记录了他们辛苦劳作的美丽时光。
除此,来自第九期“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部分同学以及来自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0111808团支部的全体同学也来到农场参与劳动实践,他们齐心协力清理臻香远景水稻种植基地里的垃圾、杂草和石头。在烈日炎炎的四月份,学员们顶着大太阳也没有任何抱怨,即使农耕工具很重、杂草很扎手、石头很硌脚,依然认认真真地坚持劳作,完全没有了书生的柔弱气质。经过此次农耕活动,相信他们会真正理解艰苦奋斗这几个字,面对困境也不懈奋斗的经历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始终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之路。
晴耕雨读,知行合一。在古代,人们在天晴的时候进行耕种,叫行;在下雨天进行读书,叫知,意思是既要读书求知明白事理,又要会做事,能做事。愿所有参与到远景农场农耕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劳动本身所赋予我们的人生信念,通过劳动不仅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更要在其中学会创造生活,创新劳动方式,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本质内容,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图文 农耕协会)
(团委供稿)
上一条:【社团文化艺术节】我校“声谷湛悠扬,音响合自然”主题声音show顺利举行
下一条:269期|书院印象:求知求索,燃放青春——北山书院“百人成长档案”16-19期交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