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移通非遗】消逝的民间音乐——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号子传承人唐祥林

2016-11-21

 11月2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李凤勤老师携学生研究员来到了合川云门“三江号子”传承人唐祥林老人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号子及传承人现状等问题对唐老师进行了访谈。

    合川处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该地区的水路运输枢纽,在历史上木船运输来往如织。三江号子是人们从事水上体力劳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是长年生活在船上的船工们表达劳动状态和复杂心声的劳动歌谣,可谓合川航运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水上音乐文化。



40年,与船为伴

三江号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它能在吼唱中统一步伐,凝聚力量。唐祥林老人13岁开始跟着姐夫到处行走学拉船,15岁便当上了一艘由十多名船工拉纤的大木船的号子头,从此也开始了他与船几乎贯穿一生的使命。与水为伍,与船为伴,这是当时船夫们的真实写照,也是唐老师自己真实的生活。作为领唱的号子头,几十年间,唐老师等人为无数过往的船只拉起纤绳,唱出响彻三江的号子,同时也见证着合川水上航运的兴衰嬗变。

一条路,春夏秋冬

    “喊号子是为了拉船走。”如今82岁高龄的唐祥林老人说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合川作为水路运输枢纽,每年的货运量就可达百万吨。而当时并没有机动船只,顺水而流的木船在运输时时常遇到逆水,滩涂等危险情况。船工们便亲自下水帮助船只顺利度过险境,三江号子就是船工们根据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航道水流缓急和船只载重情况,应时即兴呼喊出来的。然而每天过江的船只岂止一两艘,在唐老师的记忆里,“拉船是没有休息的,如果休息了,河上河下的人该拿什么过日子……”不论春夏秋冬,在拉船的这条路上,无数像唐老师这样的船工们,不畏惧炎热或者寒冬,他们光着膀子光着脚,在沙砾中奋力迈步。三江号子,可谓是他们过险滩度急流精神的体现。

一嗓吼,响遏行云

“呀嗨那他哟——呀嗨那他——呀莫呀莫嗨莫!……”,如今唐老师唱起三江号子来嗓音依然是那么高亢激昂,学生研究员们被唐老师的气势感染,在旁边跟唱附和,笑声不断。“三江号子的曲调有很多,以前在做号子头的时候我可以唱上千种……”唐老师回忆过去的时候精神抖擞,过去在航+运道路上和伙计们一起喊号子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然而说到现在,唐老师的眼神一下暗淡了很多,“现在会唱的人也只有几个了,这种民间音乐估计要失传喽”。



三江号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劳动歌谣,从最初的繁荣但现在的沉寂,不仅是社会变迁中合川水上航运史的见证,也体现着那个年代纤夫们不屈服与命运的生命赞歌。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巴渝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

撰稿人:张露、张泽昊  摄影:张泽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