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19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互联网络社会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逐渐成长起来。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和困惑。4月16日晚7点的下里巴人剧场,徐仲伟教授带着同学们对《关于网络社会公德的建设》讲座进行了深入讲解。
列宁曾指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即社会公德。”如今这一要求并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一些人在网络社会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公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因此,徐仲伟教授提出“网络社会公德是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应当遵守的一种公共的社会道德规范。”
在现实社会中,我国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人民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虚拟性、广域性、交互性和复杂性,仅仅靠一部纲要是远远不能适应和约束互联网中的社会道德问题的。所以徐仲伟教授提出,规范网络社会公德一靠他律,也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强而有力的约束和提供坚不可摧的保障;二靠自律,网络社会中的人们要给自己设立为人处世的原则、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行为与社会道德的批判尺度,通过自我清醒的认识和认知,主动维系网路社会的和谐。
徐仲伟教授列出了17项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的表现,其中不讲网络诚信、扰乱网络秩序、网络情绪恶意张扬、制造网络谣言等失范表现徐仲伟教授做了详细讲解。根据这些表现,徐仲伟教授与同学们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指出,由于网络本身就是新兴产物,发展较快,同时由于网络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让人们从传统社会向虚拟社会转型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人们对网络社会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认知和网络社会不够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不够理想的社会公德建设环境是当前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的罪魁祸首。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还是要抓重点, “他律自律”双管齐下,规范网络社会公德,净化网络社会环境。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几乎天天都在网络上接受着各种信息,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让我们在参与网络社会的事件中做有道德,有素养的中国公民。
图文:宋姝睿、冉庭豪
(名师课堂办公室)
上一条:【校友典型】李泊萱,荣登太原市 “时代新人榜”的移通人
下一条:【专业认证】ASIIN专业认证系列报道之“实验室大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