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移通非遗】非遗中心开展三月三·龙多山民俗文化调研活动

2019-04-08

4月5日,时值千年沿袭的三月三·龙多山庙会节庆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17名学生研究员在彭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位于合川区龙凤镇开展民间节庆习俗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三月三·龙多山庙会民俗活动的基本概况,挖掘庙会活动的整个仪式过程,分析其功能和影响,探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山不容二虎,一山容二教

龙多山地处潼南县东北檬子乡与合川区龙凤镇、赤水镇交界处,距离合川城区约60公里。由于恰逢清明节放假,大量当地居民需要回乡祭祖,路途不断出现拥堵状况,导致在前往龙多山的时间延长,最终调研团队在多名成员晕车状况下,历经艰辛到达龙多山脚下。龙多山,原名紫徵山,钟灵毓秀,山势挺拔峻秀,峰峦起伏,逶迤飞腾,宛若龙蟠,故名龙多山。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然而合川境内的龙多山却是佛教、道教共存,而且两教和睦相处,十分融洽,则堪天下少见。龙多山最精华最珍贵的是千余年以来所留下的古石刻艺术。最早的作品为东晋,多数为唐宋,明清亦有遗存。

一佛龙佛寺,一道太清宫

龙多山是佛教、道教并存的宗教名山,人文古迹众多。龙多山道教兴胜的历史,要比佛教久远数百年,相传西晋永嘉三年,有广汉仙人冯盖罗在此得道飞仙。一佛为龙佛寺,始建于唐,于1995年民间集资复建,由大雄宝殿、四面观音等组成,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上下殿堂,错落有致,香火鼎盛。一道为太清宫,在龙多山的另一边,太清宫、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慈航殿等道观林立,有别于佛教寺庙。道佛两教衣着与行为方式各有差异,道士服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在调研期间,调研人员遇见了一位身穿道袍的老者,老人看上去年龄应该有七十余岁,可是精气神就如同小伙子一样。如今龙多山以“龙佛寺”为主的佛寺建筑和以“太清宫”为主体群的道教建筑遥相呼应,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龙多天下灵”之美称。

一山一庙会,一方一习俗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龙多山将会迎来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庙会,吸引着各地游客以及信众前来前往寺庙,道观朝拜,焚香祈祷。彭伟老师告诉我们,在当地居民流传着“三月三,除蚕颤,田不犁,土不翻,上龙多山”的风俗。在这几日,附近的农民将会停耕一天,他们会到龙多山进行烧香祈福,“架香”鼓乐与吟唱,在上庙会的路途中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纸钱的地摊以及乞讨人汇集而形成庙市。

在龙佛寺调研时,刚好遇到架香组织进行的祭拜仪式,传统“架香童子”是由未成年的小孩子组成,但现在是由一些老奶奶和老爷爷组成。他们手机有的拿着旗,有的拿着锣,随着音乐的声音从庙堂内出发前往寺庙后的祭祀塔进行祭祀仪式。

调研尾声,调研团队共聚于靠檬子乡一面的凉亭,在彭伟老师的组织下,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龙多山留下的是所有游客的好奇心,它承载着当地文明的记忆,并且这抹记忆永远的刻在了龙多山附近的农民身上。

 

 

(撰稿:王琼、孙鹤 摄影:非遗调研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