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4时,移通学院非遗传习教育“峡砚制作技艺第二期”的学生研究员在非遗传习基地北山斋E102圆满结课。经过一年的学习,20位非遗研究员的峡砚作品得到了“工艺美术大师”易宗成的赞赏及肯定,非遗研究中心老师李凤勤参加了本次教学活动。
疫情隔绝了我们在学校学习砚台的时间,但阻断不了我们对砚台的热情。时间会溜走,但我们在砚台上用大脑创作出的艺术不会消失。学习峡砚的过程是辛苦的,研究员们不断调整自己刻刀的方向,对图案进行反复雕琢,努力地学习老师的雕刻手法,有时候课堂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雕刻刀的“沙沙”声。学员邓胜婷的结业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她把砚槽雕刻成了一朵花瓣的形状。她说,“一整节课下来,我的手仿佛不属于自己了,连端水杯都颤抖不已,部分同学早已磨出水泡,但还是坚持雕刻着自己内心中最美的峡砚。”
同学们在学习雕刻的同时,也时刻体会着工艺大师身上的“匠人精神”,易宗成老师做了30多年的峡砚雕刻,至今仍然保持着早起雕刻的习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峡砚传习课的研究员。学生邹雅兰说:“初学峡砚时只是单纯认为这是一个雕刻技术,但到了后来才发现它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记忆’。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记忆,它雕刻着中华民族最坚毅的品格——在乱石中昂然挺立、在打磨中坚毅前行,最终浴火重生,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
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经过一整个学年的学习,学员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峡砚的基本知识以及雕刻技巧。同时,从大家的雕刻成品中也可以看出,学员们的作品已不限于以往的“梅兰竹菊”,而是在雕刻作品中慢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喜欢的元素雕刻在了手中的作品中,让手中的每一个砚台都神采各异了起来,有同学雕刻的是一个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女子头像,甚至有同学雕刻了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皮卡丘形象……
一年的时光,峡砚课堂上无数次的磨炼,同学们终于迎来了今天砚台作品的呈现,梅花的枝干延展到砚台池,花朵状的砚台池……非遗传习教育“峡砚制作技艺第二期”的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同学们对峡砚雕刻的热爱和对非遗的传承不会结束。
图文:邹雅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上一条:【教研活动】树标准 立规范——记数信学院教学规范暨新教师培训会
下一条:【智能工程学院】“奋发向上,青春早为,不负韶华”——记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接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