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学院风采】范倍教授主题讲座:重访历史,畅谈电影

2020-12-03

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学习,12月2日下午在爱莲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艺术传媒学院共同主办了“重访历史,发现身边——今天的电影问题与实践之道”的专题讲座。担任此次讲座的嘉宾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文学系系主任范倍教授。范倍教授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重庆大学硕士生导师,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著(译)作包括《世界电影史(第二版)》《银幕歌舞的艺术》《从颤栗开始》等;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和中央高校校级研究项目。亦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已在《诗刊》《诗歌报》《山花》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两百篇(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歌经典》、《2007中国最佳诗歌》、《中国新文学大系2007年诗歌卷》、《1978-2008中国诗典》等重要选本。同时从事制片、编剧、导演、剪辑等工作,参与多部电影与电视剧的编剧创作及制作和多项影展的策划与组织;访谈导演王小帅、贾樟柯、徐克等。

此次讲座及交流会在爱莲书院拉开了帷幕,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李轶天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艺术传媒学院师生参加。

“电影是什么?”这是范倍教授对于本次专题座谈中“今天的电影问题”进行的设问。如果我们从人类发展史的视角而言,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大道十四号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恰巧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声。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影,而电影创造的光影世界为人类的时空表现构建了另一种可能性,并且进一步盈量着世人的视野,改变世人的时空感受。电影人在电影艺术的时空构建下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逐渐改变着电影人讲述故事的形式。从乔托·卡努杜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到安德烈·巴赞所崇尚的纪实主义,再到麦茨将符号学引入电影研究,构建现代电影理论,这些电影思潮的演进恰恰也折射出时代的新变,这不仅是社会、历史、意识发展的结果,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数字特效在电影创作中从参与变为主导,电影人重新思忖:“数字技术背景主导下,电影是什么?”。而摄影机早已不再是唯一的创作工具,新媒体制作的技术也被世人所掌握,我们见证着技术对电影本身的改变,也思忖着“电影的未来去向何方?”,毕竟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与主导者。

“实践之道”也许是我们找到答案的最好归宿。胶片时代,人们对电影持以严肃的态度,它可能记录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亦或是一个国家的故事,兼具纪念意义与历史意义。随着5G技术的赋能,“短视频+”风靡全球,这些都是基于电影创作方法的时代新变,这样的社会语境需要我们在实践之时极其注重内容的“意指作用”,每一次的实践创作都要有精巧的形式与明确的意图,在我们长期的创作中,回归我们本身,寻找今日专题座谈会开篇设问的答案。

主题讲座结束后,广大师生与范倍教授进行了相互交流及讨论 。范倍教授针对座谈会现场师生所提出的影视类考研政策、影像创作的实操策略以及当下电影状态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全体与会师生在交流中也表示此次专题座谈会中收获颇丰,纷纷感谢范倍老师的传道解惑。范倍教授鼓励广大师生继续发扬以实践作品为导的学习方式,多创作,力求多出精品。

 

撰稿:韩鹏伟

供图:曹洋洋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