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师生夜话北山斋,同析古今结构事——2020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课

2021-03-29

3月26日傍晚,微雨将息。顺着湿滑的小路,嗅着被雨水沁透的草叶之香,通往位于C区的北山斋书院。匆匆赶往这条路上的学生,毋庸置疑,都是2020级创意写作作家班的小伙伴们。

创意写作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的同学有的急匆匆地赶来,生怕因为排队打疫苗而赶不上听课,听不到毕然老师的课感觉可亏大了。一进门,毕然老师关心地询问同学们有没有打上新冠疫苗,如果打了的有不适反应的,一定要好好休息,身体最重要。这样暖心的叮嘱让大家倍感温暖,寂静的北山斋变得愈发鲜活。紧接着老师进入了本课的正题《小说结构》。小说的结构问题作为大家创作的一大难点,一时间所有同学都正襟危坐,掏出记录本,想要将小说结构的秘籍或魔法学到手。

类型小说工坊课堂毕然老师正在授课

妙谈玄幻,深入浅出

“好文章如同一幢建筑,须要有力的结构骨架作为支撑。在小说中确立结构是最基本的艺术。”毕然老师在开始即用了形象化的比喻讲述了结构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建起了一座文学建筑的大厦,通过框架比喻解读结构的外部形式及内部构造。

小说的结构从戏剧衍生而来,毕然老师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谈文章的结构,故事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即是结构。原来一直以为玄妙的结构竟是如此简单。而毕然老师话锋一转,提出结构如同魔方,在基础块面上变换形式,是现代小说家常用的手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故事弧与叙述节奏。她用一张故事全过程的行径图,解读这张玄妙的抛物线图,同学们如同获得武林至宝“圣火令”。

毕然老师从结构、情节发展、叙述节奏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将故事的起因、发展与人物对应,通过人物与故事的交互进行整体节奏的把控,将故事的发生推进至有矛盾冲突的发展,并将动态矛盾激化,即水到渠成地谛造了故事的高潮,高潮是故事弧抛物线的顶峰,顶峰之后即回落至故事的尾声。好看的故事如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方式呈现,即是多个抛物线的组合,形成了起伏有致的“波浪线”的故事结构。人物与故事在结构行进中密不可分,相互织造,即可形成完整的小说结构。

看到大家求知若渴的目光,毕然老师引出几个案例进行解读,她问道:“大家都看过热播网红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吧?同学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构。”

“看过几遍了。”

“好看,精彩!”

这个话题显然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部分同学跃跃欲试,部分同学欲言又止,想说似乎不知道如何去解析结构。

毕然老师挥手用一张故事结构图分析:“这部大型玄幻言情剧原本是一部网络小说,看似体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切换从天上到人间,变换多端,实则有一个清晰而简单的主题和结构:千年爱情亘古不变,从天上到人间到魔界。”

这种解读将一个原本在门外看热闹的业余作者,快速引入了一个豁然明亮的房间。“这部小说的结构实则是主人公从下凡的动机、人间历劫与悟道回归三个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物与情节交互。在整体大结构的布局安排中,又有内在的动因、事件的转折和逻辑因果的关联。”同学们听了频频点头,的确,毕然老师总是把复杂的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清晰明了。

有位同学说:“看来我还要重新再看这部小说,过去只是看情节,从没有这样具体分析过剧情和结构,所以收益不大。现在终于明白了,对我目前构思的一部玄幻小说很有启示。”

疱丁解牛,武侠看刀

结构是故事,是事件,还是什么?

毕然老师用金庸先生的经验讲述:“故事通常会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努力克服成功路上的各种障碍,金庸先生用他风靡全球华人圈的武侠小说作品,为我们诠释了好故事的结构模式。”

看到大家眉头紧锁,毕然老师讲了一部广为所知的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从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如今,这部武侠小说被无数次搬上银屏,被无数代观众所追捧,可谓雅俗共赏,几乎尽人皆知。原因是什么?这样一部小说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引得世人如此之青睐?毕然老师笑着用手中的“魔棒”一点,翻页笔转换,在多媒体屏幕上为我们呈现了层次清晰的故事结构。从江湖传闻的故事引子,起因到发展、高潮,再进入尾声,其中发展部分有矛盾冲突、小高潮到大高潮的情节点一目了然。

毕然老师解析:“这种小说以时间和事件的因果为主线,叫做线性结构,也称做串珠式结构。特点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常见的结构模式。”她从武侠小说看刀,将《倚天屠龙记》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的起因、推动、悬念、伏笔、高潮的安排及人物命运的反转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做了梳理和详解,并指出小说结局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借用主人公张无忌放弃明教教主、带着爱人远走高飞的行动,表明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究竟该怎么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什么才是武侠所崇尚的精神和内涵?小说结尾的处理,使得这部武侠小说脱离了一般通俗小说注重人物欲望,用打斗、物质、利益的争夺体现人生、价值观的窠臼俗套,显得别有格调,且富有意蕴和反思。

原本不知如何下手的小说结构,在老师疱丁解牛的呈现下,豁然开朗。这种看刀解析的方式不但让我们了解了传统小说常用的结构方式,同时通过一部小说清晰明了地看到悬念和伏笔出现的位置、高潮点爆发的关口。这些关键点的深度解析是过去自己苦苦摸索而不得要领的密钥。

中国技法,天人合一

毕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用线派生出串珠型,再由串珠型画成一个圆,如同变魔法,她字字如玑:“线性结构被称为串珠型结构,也叫潜藏圆形结构,这种结构的派生与作品的体量有关,与主人公角色发展的命运轨迹及对情节动态发展有关,最终与中国古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有关。”

谈到天人合一,很多同学有些意外,结构不就是指故事和人物的安排吗?与哲学思想有什么关联呢?

“大家都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能分析出这部小说的结构吗?”毕然老师笑眯眯地把问题抛给同学,同学们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有的同学说:“以时间线索为结构。”有的同学认为:“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还有的同学说:“应该是以人物命运为结构。”

“同学们都分析的非常到位。”毕然老师点头夸赞了同学,并从时间线、历史观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一个完整的国家政权汉朝,到三国以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形成了以魏、蜀、吴为核心的三国局面。而三国内部又形成了一个独立、运行不殆的圆,同时三国间又有无数次争夺空间的战争和利益共同体的联手,最终通过战争一统天下,形成了一个整圆——政权统一。

《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除了人物形象生动、场面描写宏大精彩,还因采用以时间为主线衍生的历史宏大叙事结构——潜藏圆形结构,这种主导回归的结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在作品中呈现关于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的一种圆形运行生生不息的历史规律,契合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思想产生的超拔而圆融的艺术追求和境界。这让同学们不由得感叹:中国历史遗存的经典小说,果然精彩至极,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当然,今天讲到的线性结构仅是小说结构中的一种类型,还有用不同结构构建的小说形成了丰富的小说盛宴。由于课堂时间的缘故,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毕然老师微笑着结束课程的主体部分。

“这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点,明晃晃的穿过耳朵,进入我的大脑,我像一个饥渴的人,贪婪咀嚼着,一点一点吸收和接纳。”有位同学课后这样评价这堂课。

才思泉涌,尽兴创作

上学期,通过毕然老师在课堂中的大量创意思维训练的启发写作练习,同学们收益良多。毕老师笑着说:“不少同学都悄悄跟我说,在课堂上的写作效率最高,有同感的同学请举个手。”出乎意料,全班同学竟都齐刷刷举起了手。

毕然老师欣慰点头,于是开启了练习对应六个情景的小小说。她说:“有些同学可以写长的,但写不了短篇,是因为不会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动作,其实核心的问题是不懂掌握叙述节奏。上学期我们练习的是写作片段和思路,而这学期则进入真正的实战训练上,从小小说开始,从短篇小说开始写,一周完成一部,不要超过2000字。”

大家一片哗然,但同时已经有键盘的敲击声在教室回荡了。刚从热烈的讨论中脱离出来,同学们感到灵感迸发,满满的写作欲使得课堂迅速安静下来。

夜色深浓,窗外漆黑一片。大家凝神静气地抒写着自我,有的指尖在手机上舞动,有的架起笔记本敲击键盘,有的用蘸着彩墨的笔写在本子上。而老师则从手机在线文档中看到同学们一行行鲜活的文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当所有同学沉浸在写作的状态中,都尚且意犹未尽之时,下课的铃声猝然响起。

“赵闯,课堂中写了多少字?”

“1300。”

“张媛呢?

“650字左右。”

“刘宏伟写了多少?”

“600多字。”

大家交换着各自的写作感受,颇感这种方法的神奇,竟然让以往开启写作

有困难的同学大呼不可思议。

一直致力深挖校园暴力、成长小说的赵闯同学说:“看到了这几个写作情景片段,立马就有了写作的冲动,那是一个与我探究的话题有关的场景,于是就想奔涌的泉水一般,在电脑上一气呵成的写写写。”

思想如同一盏盏灯,将暗夜中的北山斋教室照得透亮。正如毕老师所说:“创意写作作家班工坊带给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同学之间思想的不断碰撞、学习中相互鼓励和激发。”

创作不应该止步课堂,同学们都坚信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一定能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

期待下一周的《创意写作》类型小说工坊课,在毕然老师的声情并茂、循循善诱的魔法下,我们将收获到更多的武林秘籍。

当然,类型小说工坊怀着包容的心,不论是谁,只要你热爱文学,我们都在北山斋A201欢迎你。

 

 

 

撰稿:黄仙进 刘宏伟 许佳伟 陈嘉豪

摄图:林阳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