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11月23日下午4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李凤勤老师的主持下,“非遗∙所思”传承人讲传承学术沙龙活动在校教职工咖啡厅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合川区文化馆馆长——胡中华先生——为同学们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胡老师从少数民族民歌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做了生动有趣的讲解,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彭伟老师。
追本与溯源
对于非遗,胡中华馆长提到,这是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的曾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们自发性创造的,如合川的《坐歌堂》《三江号子》《大田薅秧》,黎族的《赶鸟歌》,世代相传的言子儿等,各具特色。现在的社会机械化,有时候把人心搞得很浮躁,而人要有根脉,而根脉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这些民俗回到生活时,我们的生活节奏才会慢下来,这才是我们正真该崇尚的东西,这似乎就是我们一直在找寻的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保护与传承
当我们向胡中华馆长提出“对于当代地方方言的慢慢缺失我们该如何保护时?”他说,“非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我们看到的有可能不是他原汁原味的模样了,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方言及时录下来,给后人留下映像资料而已,胡老师的言语中多少充满了些无奈。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那些曾经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问题上,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尴尬,如今保存对这份历史的记忆,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邹水容/文)
上一条:学无涯•思无尽•行无止
下一条:不枉青春,不负将来——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走进綦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