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移通学子评《我不是潘金莲》!

2016-11-24

本月18日,由电影协会举办的校园电影周之院线观影影评大赛圆满落下帷幕。院线观影,有欢乐有感动;撰写影评,将感知到的喜怒哀乐、成长感悟与他人一同分享。院线观影正是根据当下大部分学生通过电影获得认识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的现象,引导大家将撰写影评作为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调剂和放松方式,一种感受文化、增长见识的课外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同学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判上的互动,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批判思维以及分析创作能力。

    都说一场电影折射出一段人生,同学们通过集中观影,互相交流,激发出对电影的评议,撰写出部分优秀的原创影评。本次观影的影片是由冯小刚导演执导、范冰冰领衔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这些影评创作者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原创影评吧!

独立春寒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为了洗刷自己的清白,本是与丈夫秦玉河的离婚案,却上升到从法院庭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一路告到北京,十几年如一日,成为让一级一级的官员头疼的事情,最后却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上访,到异乡开始了李雪莲的新生活。

    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成了真离婚,雪莲咽不下这口气,可是人证物证齐全,输了官司,层层叠加向上告,却被关进了警察局,从拘留所出来,雪莲不想打官司了,只想知道丈夫的想法,可是秦玉河却说出她是潘金莲,雪莲为了纠正这句话,开始了上访之路。在每一次雪莲充满斗志,比如走在桥上时、去北京时,背景音乐极大地渲染了气氛,而圆形的镜头画面,貌似暗喻官场的圆滑,雪莲原本的青春年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妇女,而一切生活都回到了原点,丈夫秦玉河就像圆心,雪莲用十多年的时间转了一个大圈。

    就在雪莲决定停止上访时,这些官员又觉得奇怪,他们的不信任导致了雪莲改变主意,竟然还在家门口看守住雪莲,极大地挑战雪莲的底线,与暗恋她多年的赵大头用结婚的消息灌醉了那些人,骑着摩托车去北京,走到安徽黄山时,两人正式坠入爱河,雪莲被赵大头的真心实意打动,正是下雪的冬天,好像老天都在庆祝雪莲找到了幸福,却没想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爱情,雪莲彻底对感情死了心。让我觉得震惊的是,到北京开人大会时,雪莲像一个“通缉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农村妇女,却让各级官员闻风丧胆,他们抓的不是雪莲,而是想要抓紧头上的乌纱帽,雪莲是们眼中的小白菜,越想补偿雪莲,越让他们看到雪莲白娘子的一面,雪莲还是秦玉河嘴里的潘金莲,自己心中的窦娥。

    雪莲独立春寒,纯朴本真的农村妇女最终回归生活的柴米油盐,这部作品幽默地演绎了官场生活,世故与清朗,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桩离婚案因政府官员的处理不当,后果却像指数不可预料,在加强政府体制的同时,也应增强人民的法律知识。愿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过去的阴影面!

——2015级 数字媒体技术 刘洋

官司下的身份属性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刘震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讲诉了一个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为假离婚变真离婚,在讨公道的过程中被丈夫诬陷成“潘金莲”,为了给自己“洗脱罪名”而走上了数十年的状告之旅。一场荒诞滑稽的黑色闹剧,展现的不仅仅是李雪莲层层上告的大胆反抗,更是对畸形社会状态的讽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大小力量强烈对比,进一步突显了现代女性的反抗意识,一场对于身份认同的追寻之路也就此展开。

    镜头窥视下在人物

    同期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使用了3D,4k,120帧的效果,多使用特写、近景的方式,最大化的视觉冲击细致地看清人物的瞳孔,展现人物最细微的变化,企图通过人物内心的异化与观众达成共鸣。《潘》却与其截然相反,影片放弃常规的构图方式,采用“圆”“方”的非常规构图及其变化,给人一种躲在阴道里窥探真实世界的感觉。人物多用肢体语言和精确的走位完成表演,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信息的缺失,但另一方面可以排除多余的部分,使观众集中关注画面给出的信息。

    官司被法院误判,李雪莲去找县长,县长竟假冒县长秘书推脱逃跑;李雪莲去找到市长,市长居然下令把她抓了起来。在乡下采用圆形的构图,展现官员之间的世故、圆滑,你推我挡的办事风格。在一次次的状告丈夫失败之后,在“杀人计划”失败了之后,这个圆形带来的压迫感,层层矛盾的激化,致使李雪莲做出上北京“告御状”的行为。

    在李雪莲进京的路上,影片用一个全画幅的汽车行使穿过黑暗的隧道镜头开始,由圆形过渡到方形。方形相对于圆形多了一种规矩的特点,也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方与中央的两极分化性,通过构图的变化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讯息。初到北京,影片通过镜子的物象折射了高楼大厦的繁华,也是李雪莲对于未来的期望。

    当李雪莲的事被首长知道之后,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都被严惩了,但是她的心结仍旧未解,愤怒被挤压,但矛盾依然存在,并得以显现。

    当她回到乡下的时候构图再一次回到了圆形。因为事情的闹大,李雪莲被恼怒地丈夫说出婚前失身的事件,被扣上了“潘金莲”的帽子。而在李雪莲看来,自己婚前的失身行为与潘金莲勾结西门庆谋杀亲夫的行为有极大的出路,乡村圆形的构图画面,更像是一个不透风的牢笼,消息不胫而走,在小镇上流传,为了给自己讨回清白,找寻自己的身份,她走上了十年的状告之路,这段路程采用的是侧面跟镜头的方式,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意味着看不清方向,且入画到出画,人物总是从不知名的黑暗一端走入黑暗的另一端,预示着整场事件的持续的长时间性。

    一场不作为的作为

    名字从某种含义上就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而影片中人物的起名也是颇有讲究的。首先,“王公道”“忘公道”,从一开始,王雪莲给王公道送礼、攀亲戚关系,到后半场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王公道为守护自己的地位给李雪莲送礼、攀关系。他一方面说自己尊重法律,另一方面却总在推脱责任,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件事情,和我们法院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随后出场的院长“荀正义”起到的作用与王公道雷同,寻正义、讲公道原本就是法院的职责,但对于李雪莲而言,自己亲手策划的离婚案,落得被丈夫背叛的下场,她又该去哪里讲公道、寻正义呢?

    “史为民”“为民死”,县长史为民在被李雪莲拦截之后,谎称自己是县长的秘书而从后门得以逃脱,一个如此不负责任的县长,为民为民,到头来,却因为这点小事落荒而逃,而在这次的惩罚之中,他被调遣了,而多年以后,再遇到李雪莲,她已经认不出他了,而他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因为李雪莲的事情失去了仕途,真可谓是为民“死”啊,倒也死得其所。

    “贾聪明”真可谓是“假聪明”,为了解决这场十年危机,从中牟取利益,贾聪明和赵大头联手欺骗李雪莲,拖延告状的时间,他让赵大头带她去爬黄山,两人发生关系,通过结婚的诱惑让她主动放弃状告。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利益的问题上二人起了争执,恰好被外出归来的李雪莲听见,使得这场骗局告以失败,两个人都没得到好处。不仅如此,企图邀功的贾聪明把二人的行踪透露给郑县长,不料李雪莲的逃跑引来了更为紧张的搜索。

    事实上,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身份属性,他们按部就班的工作着,却弄巧成拙。就像影片中的那场京剧一样,黑暗中你摸不着我,我摸不着你,由此而产生误解。下级无法理解上级的指示,以致把市长原本正确的指示误解成拘留;官员无法理解农村妇女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让原本放弃状告的李雪莲却因为一纸保证书的胁迫再一次走上了状告之路。他们担心自己的仕途,所以总做一些看的着摸得到的事情,以便于升迁。推脱职责,忽视了小问题,当雪球越滚越大时,他们才看到这积蓄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才想要去解决,却也为时已晚。

    意外下的身份迷失

    农村妇女的状告题材,让人不得不想起的《秋菊打官司》。对比之下,《秋》中的女性人物是为寻求一个说法,为的是对自我尊重的认同,在影片结尾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一场接生的救助,化解矛盾的危机,让这场官司得以圆满的解决。《潘》中寻求身份的认同已成为了生活的一种动力,而当她突破层层追捕,好不容易再一次来到告状时,却被告知,一切祸端的根源秦玉河车祸身亡,一场意外使得这场闹剧得以结束,但对于李雪莲来说,自己“潘金莲”的帽子再也无法摘除,自己得生存动力也就此全然倒塌。

    人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误会,伴随着个体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语言的产生没能化解这个危机,然影片中的误会也没能解除,因为秦玉河的死不得而终。最后她想要去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却被果园的主人拦下来,不是因为一条生命,而是害怕一条人命坏了自己果园的生意。这也使得李雪莲陷入了迷茫之中,“那我又该去哪里了”。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农场主人劝诫李雪莲的话,也是她上吊失败之后的矛盾开解,象征着其新生活的开始。她开始在北京的车站旁做起了牛骨汤的生意。当再一次遇到史为民时,欣然谈起过往,仿佛说起的是别人的故事。然而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车站里旅客匆匆,来来往往的人不明身份,匆忙赶往下一个地点。她离开小镇,离开压抑的环境。我们之间,只有一份牛骨汤的交流,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当碗见底,再也不会有多的交汇,这就是她的新生活,在汾涌的人群里隐藏自己,隐藏自己已缺失的身份讯息。

——2015级 远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吴霜

《雪莲告状记》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继《私人订制》后的一部新片,不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宣传都令人充满期待。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潘金莲为了房子和孩子与丈夫秦玉河协议好假离婚,不料丈夫出轨,这假离婚在法律上就成了真离婚,于是造就了一出李雪莲告状记,从法庭告到全国人代会,至下而上不断闹腾。这其中的荒诞倒是道出了许多赤裸裸的现实。这样闹剧也让我们观看了一出官场现形记。

画面与构图

    我不是潘金莲采用了圆形构图和矩形构图。圆形构图在视觉上的创新具有独特的审美。圆形就像一支望远镜或是万花筒,给观众以一个偷窥的视角,给了我们一个足够的隐私空间去窥探意淫主人公的故事和世界,不自觉间代入电影中的角色。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方的寓意是规矩,正直,做人之本;圆则是变通,圆润,也是当下处世之道,人要学会这一点似乎就不会碰壁。在李雪莲告状的过程中导演采用了圆形镜头,这种戏剧化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然而在两个进京告状片段的过程中则采用了矩形构图,像是人物命运的转折和主题的伸展,末尾则采用了矩形构图来交代李雪莲真正放弃告状后正常的生活。这些镜头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趣味,在方圆间自然切换,叙事也流畅地跟进。镜头充满中国的古典山水画之美,淋漓尽致,尤其在圆形的移镜头下,行走的人物看起来像是一幅会动的画,转场中,此起彼伏的鼓声像古代的击鼓鸣冤,也添加了一丝韵味,推动剧情发展。

官场万象

   由李雪莲告丈夫这一事件,延伸到告市长,事件由小变大,一步一步走向高潮,从法庭告到全国人代会的过程中,身为政府干部只是草草了事,不顾民生,只会踢皮球,认为李雪莲状告的只是芝麻大小的事,谁也不放在眼中,一级一级敷衍过去。但谁不想不到,正是这样一名小女子让他们丢了饭碗,官员推卸自己的责任,仿佛事不关己,火没烧到自己身上就无所谓的态度,官场的现象令人不禁联想到现实,过去的日子里基层民众难办事,没有潜规则好像就没有渠道,造成贪污腐败风气,反而衬托了李雪莲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的勇敢和向上级挑战的执着和硬气。所有官员中,除首长外,一身正气的大概就是张嘉译饰演的市长,他教导部下要防微杜渐,学会变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人民群众出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上层阶级,这在现实中都有一定的意义。

名字

    小说中官员的名字在电影中导演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如郑重-郑众,史为民-史惟闵,而史惟闵在片中就没有“为民”,后来被撤职。公道是新时代我们需要的领导该有的准则,也是我们期许政府应该有的样子,他们在影片中所表现的却和名字大相径庭,例如大鹏饰演的王公道总有理由推卸责任,在质问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表现“这不关法院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讽刺意味,令人不禁想起一句官场老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电影之于小说,更侧重于女主人公的塑造,而小说更细致描绘了官员们对职位的觊觎心理,凡事小心翼翼就怕保不住乌纱帽。另一部分人物的名字没有做改动,例如贾聪明谐音假聪明,当观众听到名字就立马笑出声来,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和讽刺意味,这个形象也代表了这一类鬼迷心窍,升官发财心切的官员。李雪莲被群众赋予了潘金莲、小白菜加上自己所称的窦娥三个角色,贯着她们的名字,集三人为一体,被官员调侃,为这一人物塑造了更多的可观形象。

表演与女性形象

    范冰冰较之于之前的荧幕形象大不相同,在这部影片中她诚意的表现了一名执拗顽固,坚持自我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为了证明自己的名声不顾一切上诉洗白,不惜一切代价,勇往直前死认理。颠覆了以往光鲜亮丽、青春活力的女性形象,这方面不得不承认她的进步和努力。李雪莲不甘名声败坏,坚持要为这一桩离婚事件认真到底,秦玉河当众羞辱她婚前性行为,可见当时女性的的名声很重要,人们的思想还是很保守,认为女性婚前有性行为是一种侮辱。于是她找到老胡帮忙,谁知老胡只是个懦弱贪色之人,答应帮她无非为了男女之事,一名弱女子只能用身体和人做交易。这时赵大头的出现令她感到一线希望,本以为联手躲过监视,两个人结婚后就能放下告状的事,没想到这也只是赵大头和贾聪明的计谋。在偷听完电话后,范冰冰向郭涛砸水壶和嘶吼摔门的爆发令人觉得怒气十足,十分真实。就连最信任的人他都有一己之私,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成空。但风雨无阻她还是要坚持到北京告状,这样反反复复的剧情让人看了感觉荒诞又替女主人公同情。直到那一帮人宣布秦玉河死亡她才善罢甘休,最后啼哭的眼泪才证明了她白闹腾一场,这一场就是十年,这是一个农村妇女的悲催还是政府的冷漠?她想自杀,无果,最后决定重新开张饭馆,回归了现实。

     末尾李雪莲同前任县长相遇道出自己打官司是为了胎死腹中的孩子,升华了这一人物形象,令人觉得她所作所为似乎有了根据,不那么瞎闹腾,甚至有点同情这位打了十年官司的女子。

 ——2015级  广播电视编导  周玉秀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李雪莲告官告了十年。她到底是靠着什么力量让她坚持了十年?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她对法律的无知。
    首先,当初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就是为了钻单位和政府的空子。但是李雪莲却没想到她的丈夫还另有打算,那就是养个女人。我确信秦玉河没有想到你曾经的老婆会因为这件事闹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这就直接导致了男主人公的新家庭遭到严重的破坏。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也。”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当今社会,依旧会有很多的高层领导并不重视最底层阶级的基本离异。

为什么李雪莲会连续告官以及她的丈夫十年之久,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国家的教育力度不够大,总是说农村妇女的这个不好,或者是那个不好,比如说没有礼貌。

    即使离婚证都下来了,这就已经充分的证明了她与他的丈夫在婚姻上走到了尽头,可是为什么李雪莲依旧不放弃,一方面她是法盲,在另一层面上体现的就是你受到的法律教育还是不够深刻,所以让大部分人认为李雪莲的行为看起来就是个笑话,但是没人会想这是什么导致他成为法盲。并且大家看啊,当地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没能劝动她放弃投诉。却因为询官多年无果,自己主动放弃了,宁不是问题得到了解决,真的是够可悲的。

    其中一个情节真的是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投奔的那个厨师(抱歉,忘了那个厨师的名字),刚开始我以为他要娶李雪莲是因为纯正的爱情,没想到是因为她的儿子要升官,就需要厨子去李雪莲,更没有想到的是高层竟然为了保住因为当初自己的不负责任而同意了厨子的请求。这种行为深深的让我意识到:真真正正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官员是少之又少,换句话说就是千金难买,难得可贵啊。

    总之,我认为这部电影充分反映了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一面,其次是教育问题还有就是男性对婚姻的不负责任。

——2016级  通信工程  王诗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观《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一部对中国体制的思考与质疑的影片能在公众面前不那么完美但却相对完美的呈现出来,或许也是当代社会的进步。

    这是一场荒诞黑色的闹剧,一个村妇闹上了北京还闹得很大胆,各级领导的乌纱帽似乎都掌握在这个村妇的手里;荒诞的李雪莲,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了争所谓的理上访了十年;荒诞的各级领导,一味地为了保住乌纱帽截访却不知道解决事情在这场闹剧下发生的事情真实的可怕,真实的社会现状,真实的官场,真实的人际关系,一些事情好像就曾在身边发生又或是在新闻媒体上见过,一些隐藏生活中的丑陋,被搬到荧幕上光明正大的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这部影片中有不同于平常的电影的一点,那就是本片的镜头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而大部分电影却是长方形的,这样的构图使它十分容易把叙事中心放在人物身上,使观众完全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物,跟着人物入戏,跟着人物的动作走,被人物的神态动作所带领。在李雪莲家乡的镜头都以圆形来呈现,而在北京的镜头都以方形来呈现。在家乡的各级领导态度一致,圆滑的处事态度,只想将李雪莲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别人来处理而不影响自己的前程。在北京有规矩需要按章程办事,一级一级将李雪莲的事情落实下去。

    全片看似大多在讲述李雪莲上访的事情,实则描写了因李雪莲上访而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影片中的院长县长市长,本可以将事情解决,为了避嫌,如同踢皮球一般踢给其他部门。市长更是为了迎接储省长的视察,将李雪莲给“弄走”了。然而令市长没有想到的是,他弄走的李雪莲反而“阴差阳错”的遇到了首长,在首长的愤怒之下,市长迎接的储省长反而将其罢免。

    全片以王公道一个公正无误的对李雪莲“假结婚案”的判决,引起了李雪莲的不满层层上诉,明明是李雪莲的错误,在首长的督查下却好似变成了各级干部的错误。所有官员都坐了分内的事,但所有人却都是错的?各级干部一味盲目地去解决事情,为了自己头顶的乌纱帽想尽办法不让李雪莲上访,而不是去追寻事情的本质,只从表面着手,却不对其深究。在首长的压力下,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李雪莲本身,然而罪人却成了各级领导。一个个领导对李雪莲低声下气恳求李雪莲不要再次上访,这些官员怕的真的是李雪莲吗?我想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怕的应该是在首长的压力下自己可能会丢失乌纱帽吧!

    看似没有文化的李雪莲却能够想出以假离婚来为了多分一套房,然而更深一层的目的却是多生一个孩子来钻法律的空子获得不当的利益,能利用假订婚摆脱“警察”的监视,利用救护车不用身份证进入北京等等的所作所为让人看出李雪莲并不是那个观众第一影响中的无知村妇,而应该是一个颇具心机认为"我觉得我有理所以我就是对的,你们只要不按照我想法来就是坏人"的不一般的女人。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秦玉河的“突然死亡”,秦玉河的死在最合适的时间阻止了李雪莲的上访。施耐庵先生的笔下的潘金莲是通奸杀夫,而在李雪莲的潜意识中,秦玉河还是自己的丈夫,自己与赵大头发生关系则是通奸,自己也间接的造成了秦玉河的死亡则是背上了杀夫的罪名,在她的潜意识中,自己终究成为了“潘金莲”。

    整个故事,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但最终,也没有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反而不了了之。如果所有的事,都可以通过不了了之来解决的话,那还需要解决事情干嘛?所有的事情都不应该像这样不了了之,而应该有他该有的规矩,用他该有的规矩来处理这件事情,而不是通过胡搅蛮缠,让政府感到所谓的“畏惧”而“屈服”。

——2016级  物联网 周俊

讽刺往往是现实

——我不是潘金莲

    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给观众带来以李雪莲一路的告状为引导线,从侧面延伸反映很多社会现实的一部作品,剧情十分接地气,题材也比较新颖,整个片子的镜头感十足,画面质感也十分有韵味,特别是圆形镜头和方形镜头的转换,给人眼前一亮的文艺感受。片中重点揭露的莫过于官场的种种现状,还有侧重于揭露女性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

    李雪莲的告状历程中出现的各个角色将社会的众生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先是普通家庭针对政策的无奈而钻空子的心态,紧接着的是当官者对于麻烦事的逃避,推脱,对上级的讨好,对丢官职的畏惧,还有女性所遭遇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和各类人对于前途的追求,以及路人的冷漠与热心,不得不说这部片包含的太多。

    整部电影中范冰冰饰演的农村妇女李雪莲绝对可以说是给人最大惊喜的角色,她的悲惨遭遇也许并不是最独特,却是展现了很多女性的共同遭遇,她的信任却成为被前夫欺骗的利器,她找前夫理论却反被抹黑,为洗清自己的冤屈,为了自己的自尊,她无奈踏上告状之路,但作为一个不知法律的农村妇女,她的委屈被当成胡闹。这一路艰难险阻,各个官级把她的事当做一件小事而不予理睬,甚至逃避,最终将她逼上去拦首长的车告状,虽然首长一怒之下将所涉及的官员都处理了,然而处理的只是个人,但并不能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她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十分直接和辛苦,甚至有些方面让我们看到的是盲目,但这就是她的无奈啊,一个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弱势法盲妇女。

    在李雪莲告状之路上出现了“暗恋”过她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了她帮助,其中赵大头为最主要的一个,前部分他一直以暗恋者的身份帮助着雪莲,到后来劝服雪莲不再告状后,本以为本片就要到结局了,却来了个突然地转弯,让人猝不及防。始料未及的是他竟是为了给自己儿子的工作转正而和某一心想升职的官员做了交易,因他的私心而对雪莲造成的伤害让人对他的形象瞬间改观。

各个官员态度的转变也是十分出色的,在李雪莲告状成功之前的凌驾于人民至上的态度,而经历了一次打击后,对李雪莲的重视,态度突然转变为真正的“公仆”感,有笑点,也有感叹,重头戏就是官员们经历了李雪莲十多年的每年告状,每年在人大代表会议之前的几天各级官员为了阻止她去告状所做的一切行径,可谓是“煞费苦心”啊。在这些官员中,他们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小失大”,他们以此为警戒,可是警戒的却不是自己的错误,而是怕小事的闹大,他们的官职不保,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李雪莲的屈辱,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官迷心窍在这一阶段展现的无比浅显。

    电影中的景色,和构图都很有特色,将人物的内心烘托的十分俏丽,氛围也晕染的很好。人物说话的口音也很有特点,加入了很多方言,给观众带来了内心的满足,让观众感受到这部影片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不得不赞佩冯小刚导演的洞察力之敏锐,以及他所赋予这部作品的平民精神。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惊喜很多,光听名字“我不是潘金莲”难免让人去猜测剧情,就我而言,在看过电影后就发现剧情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是一个方向,这部对“利”与“现实”进行透彻剖析的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现实,引人反思,确实很值得一看。

 ——2016级 软工3班 韩婷婷

形式大于内容

                                              --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想想已经是前天看的电影,这几天也迟迟难将想法化成文字,心情很复杂,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其背后所折射的,恰恰是新旧世纪交替间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

    电影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也算冯小刚的御用班底,再加上王朔,这是他的编剧团队。不过很可惜,原著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河南乡村,由于摄影师罗刚的建议,他们选择了山清水秀的江西婺源作为主取景地,但范冰冰那一口怪异方言确实令人出戏,有人甚至认为她在说川普。故事的主线很简单,一个为被房子和计划生育所迫的中年妇女李雪莲,打算和丈夫秦玉河用假离婚的方法蒙混过关,岂知丈夫却假戏真做,弃之而去,另结新欢。李不服,欲讨公道,却被秦骂作潘金莲,于是盛怒之下,一路上访喊冤,由此引发了诸多事端。但在原著中李和儿子的感情铺垫使得其上访的动机明确,而在电影中,一句“潘金莲”就让李数十年如一日的奔走上访,理由过于单薄。

    冯小刚自己也说了,这个电影的主角是那28个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男人,我们通过李雪莲的视角一步步观察着这个社会。由于人物群戏众多,单说这个就能写一本书,简单介绍,李雪莲认识的男人大致分为三类,一、市井小民代表人物:秦玉河 屠夫 和郭涛饰演的厨子  二、小吏王公道 贾聪明等  三、官员  县长 市长 首长等。从这一阶阶的男人地位走向来看,这似乎也可以看做一部女权电影。导演和编剧用温和幽默的桥段试图去讽刺这些奇怪荒诞的社会和人性,如李雪莲和屠夫的对话 各级官员在领导钱的谄媚丑态等。但电影的后半部分温吞乏力,讽刺也只是隔靴搔痒,相信和广电不无关系。

    最有特色是镜头和构图了吧,方圆之间,转换的很有意思,李雪莲在老家时,用圆形构图,秀美的江南风光使其颇有南宋山水画的韵味,也符合乡村自然和谐的风格,而在李雪莲进入北京后,以隧道为转场,采用了方形构图,这也符合帝都方形规则之意。电影中李雪莲上访路上,清冷夜色中,公交车孤独的穿行在荒野公路,也暗合了人物心境。

    总结,故事很简单,28个男演员很出色,镜头运用很创新,但故事节奏乏力,缺乏深度和内涵的思考,形式大于内容。

                                                                                             
                                                                                                      2016级 工商管理  龚晨曦

                                                                                                           (团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