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悟文化传承,让年轻学子们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10月13日上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在彭伟老师的带领下,20多位非遗研究员与峡砚大师易宗成一起到合川峡砚制作技艺工作坊调研,参观峡砚制作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技艺的精髓,开启了2019级学生研究员田野实践调研活动。
合川峡砚历史悠久,从宋初开始雕刻技艺远近闻名,令人向往。在去之前,非遗中心彭伟老师向大家讲述了有关峡砚的一些小知识和将要调研的地方。非遗研究员们怀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峡砚制作工作坊调研活动。
坐了近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峡砚砚石的取材地——合川嘉陵江沥濞峡段。易老师向大家介绍如何选取峡砚的材料,有些石头经过风化容易碎,因此要选取结实的石料,易老师讲到:“合川峡砚从宋初开始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采用钓鱼城下嘉陵江沥濞峡段的天然峡石精雕细琢而成,它又名‘黑玉石’,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随后研究员们来到了易老师的工作室,入门便见里面堆满了原石,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往里走,便是易老师的工作台了,易老师平时就和他的徒弟在此处进行峡砚雕刻。
最后研究员们一起来到了峡砚的展览处——易砚堂。易砚堂里陈列了许多峡砚的优秀成品,都是由易老师和他的徒弟所制作,样式十分精美,除了基本的砚台外,还雕刻了许多吊坠、玉势。易老师还亲自传授了峡砚制作的小窍门,并亲自为大家示范,再让我们动手实践。最初使用工具时,因为不熟练的缘故,一个简单的线条都难以雕刻,易老师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看着砚石上一个个线条,研究员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离去时仍依依不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川峡砚制作技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合川地域文化与艺术传承的载体。今天我们随着易老师一起,不仅是可以了解到砚台在制作、发展演变背后的技艺,对我们也是一种磨练,还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技艺宣传出去,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能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能够发扬出去,这便是我们今天传承砚台文化的意义。
撰稿:杨丽
摄影: 邹雅兰、刁浩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上一条:【志愿服务】志愿新力量,共续新征程——记2019-2020学年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见面会暨破冰大会
下一条:【竞技体育】激流勇进,泳敢做自己——2019年校园游泳比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