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记创意写作作家班《实践写作》课“巴渝老码头”彭水采风之旅

2019-05-07

很早前就有同学问我:“五一要放四天假,有什么计划安排吗?”

我说:“这个五一小长假,我要跟着毕然老师去采风。”

“去哪儿?”

去重庆彭水苗族自治县采访老码头文化。”

(在乌江流域老码头万足码头采访)


对于创意写作作家班的学生而言,最有挑战和增强写作实战经验的是《实践写作》这门课,因为在这门课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接触巴渝文化,和作家老师一起走出课堂,一起采风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习写作以及近距离的观察作家老师如何发现写作的素材,并完成创作的方法。

5月1日—5月4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作家班《实践写作》课程“巴渝老码头”项目组在彭水苗族自治县开展。本次《实践写作》课由“钓鱼城文丛第五辑”项目图书《巴渝老码头》的指导老师作家毕然带领10名同学前往乌江河畔采风,此次采风实践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上的老码头的前世今生,探研和挖掘巴渝文化,在彭水这片有着独特文化风情、多民族聚集的土地上,追寻蚩尤文化及当地苗族、土家族居民的生活状况。

经过长途跋涉,一座江城出现在青山夹道、碧水环绕之间,在两江桥下,青绿色的乌江水汇流不息,脚下的斜坡上正绽放的三角梅如火如荼,红花、绿草和碧水、蓝天相映,高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江水的气息扑面而来。

(了解苗族文化,体验苗家服饰)


毕然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历史传说中蚩尤的故乡——九黎城,进入眼帘的是寨门上那巨大的牛头骨,弯曲的牛角顶在牛头的两侧,头骨上面刻着几个大字,“蚩尤九黎城”。我们在门前采访了苗族女子周婵娟,22岁的她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可是讲解蚩尤及黄、炎帝与蚩尤大战的历史传说和苗家文化,却如数家珍。她告诉我们:牛是蚩尤部落的图腾。在九黎城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个牛头,房顶两边的屋角挑檐,全部朝天上翻翘着,弯弯的如同牛角一样,建筑屋檐上刻着凤凰图案,形态各异。九黎宫门前的柱子上,盘旋着一条龙,蜿蜒曲折,雕工精美,显示了能工巧匠的精美技艺。

在蚩尤广场有一尊高大的“蚩尤的九黎神柱”格外引人瞩目,高约24米,代表着24节气,上面刻着形态各异的苗族崇敬的神仙形象。回廊下,是苗族特色长桌宴席,长条桌围绕着回廊显得非常有气势,想象得出在盛大的活动中,有多少人在这里举杯欢庆,大快朵颐。

(听苗族爷爷唱山歌)


看完历史中的蚩尤九黎城,我们一行人走进现实中蚩尤的子民之乡——鞍子苗寨。走进苗寨,首先吸引的便是寨门前的美景,薄雾笼罩着山头,云飘在半山腰,云层下是碧绿的山林,空气中透着一股山林的清香气息。我们闻着山林的气味向前摸索,看到“盘歌堂”即在眼前。盘歌堂采用徽派建筑修建而成,一位苗家老人站在盘歌堂门前唱起了苗家山歌《娇阿依》,声音高亢宏亮,他唱起歌来,眉眼生动,丝毫看不出已是七旬的老人了。唱歌的老人姓冯,住在码头旁边的冯家村,今天带着几个老伙伴开车一起赶场来的。冯爷爷告诉我们:阿依是苗族的称呼,娇是女子的代称,而娇阿依正是指苗族女子的俗称。他唱的是一首情歌,他自豪的说这些山歌是和自己的老伴年轻时劳动时对唱的歌,唱起歌儿来感觉干活就有劲儿。

从盘歌堂到鞍子镇,我们感受了当下中国农村真正的生活状态。小镇上热闹非凡,高音喇叭喧闹,垃圾遍地,街上所见以老人居多。白发的苗医正在给人剃头,坐在一旁扎干针的爷爷是为了治他的风湿关节炎。对于他们的生活我们感到很好奇,他们对我们同样不设防,热情地讲述了很多我们在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采访苗医老人)


鞍子镇离万足码头并不远,顺着回旋的弧形山路,就能看见那令人欢喜的碧绿的乌江水。来到江边的码头,毕然老师邀请到在码头边长大的苗族妇女张尧,她在码头工作了多年,对于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她为我们讲了万足码头的历史、神话故事及码头的过往,在码头对面的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如今已经被淹没在水下。曾经的万足码头是黔江流域上的重要的渡口码头,中转货物,日进斗金,有着“金万足”之美称。关于龙门峡的蛟龙甩尾、鹿角的乱石坝的传说,那些老故事鲜活而出,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在夕阳坠入大山之前,我们结束了采访,在如画的风景中流连忘返。

(在老码头采访,听老故事)


了解了历史传说中的蚩尤文化,采访现实中的乌江老码头及当地子民,来到了美不胜收的阿依河,在山下即听见轰隆的水声,走过两手搀扶绳索的吊桥,踏上孔雀竹筏,听身穿苗族服饰的女子,唱苗族山歌,那动人的歌声伴着碧绿的江水、叠嶂的绿峰,起伏回旋,犹如天籁。

我们沿着亲水步道,走在峡谷底,徒步行进4公里。在路上采访了阿依河上的水手救生员吴华美,他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可是身体硬朗,而且在120米的游泳行业测试中,以不到22秒的时间就通过了考试,他自豪地说:连一些年轻人都不一定能考的过呢。他在阿依河边为我们唱了几首旋律优美的苗家山歌。

(同学们在阿依河胖采访水手救生员)


从古镇到码头,从古城到河边,虽然一路上马不停蹄,有时常常因为赶路而错过了饭点,但是同学们都感觉外出采风收获满满。尤其是毕然老师带着我们采访,详细讲述采风的注意事项和选题方向写作的技巧,在实践中使我们了解了具体的采访沟通技巧和采风文化挖掘的处理方法,毕然老师还将她在路上写的将近三千字的采访记录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充分学会了怎样在采风实践中获取素材,并整合素材,进行写作。看到毕然老师在路上、吃饭的间隙,还在写文章,同学们也深受鼓舞,大家不在路上刷手机、玩游戏,而是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写作整理,使得很多同学在路上就写下了千把字的文章,有老师在身边,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写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了。

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本次巴渝老码头彭水采风实践课程,更为深入的了解蚩尤文化及苗文化。在实践采风的过程中,闻葱郁山林的清香,走出封闭空间的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和大自然,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巴渝文化的浓厚底蕴,使得我们在读书行旅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提升和锻炼。

在路上,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探险和发现。

巴渝老码头见!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