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移通非遗】非遗中心开展楹联创作培训讲座

2019-11-14

11月13日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的“楹联习俗”讲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北山斋E101)顺利进行,本次邀请到了兰梦宁老师前来授课,中心彭伟老师与学生研究员们一起共同学习楹联创作,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具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与结构都相同的特点。楹联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讲座中,兰老师结合楹联的“六大要素”,从楹联创作角度,结合同学们的楹联创作案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品读分析,指导楹联创作要点。如在“雁字回时楼满月,枫笺红处岭飞霞” 这一楹联中,兰老师就“红”字与上联中的“回”对应,从词性、平仄上进行了解读分析;又如“万朵梅花敲雪韵,一枝枯干映天寒”这一楹联中的“映”经过师生们的解读将其改为“傲”字。

经过学习大家都在格式对上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融入自己的想法在对联中,人各有想法且独一无二,一句上联引出的下联举不胜数,而其中的工整与韵味就需要我们大家细细去品味了。如同“苍山雪”对“洱海礁”,在我们看来苍山与洱海都是地名,同时读出来又有一种壮阔的感觉,而雪与礁是这大景观中的一小部分,由大中见小,由白到黑的转化也值得仔细赏读。令同学们高兴的是最后兰老师把我们的作品都用书法表现在了纸上。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关于书法也印章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都迷失在了都市中。当我们在手机电脑上打下那一串串白话文的时候会否想起我们理因为之骄傲自豪的对联与书法?而在国家愈加重视对联与书法的时候我们是否要为它们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书法与楹联的继承与发展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坚持下去,让之恢复以往的光芒,照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撰稿:龚滔

摄影:熊文浩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