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在写作中,与真正的自己相识——记创意写作团品牌活动“兰亭叙”第33期郭玉瑞老师文学讲座

2020-11-27

“变天了,落雨了,你要去哪儿?”

“我要去D区天渠书院听兰亭叙的文学讲座。”

“什么重要的讲座?周六晚上也不和我们一起吃火锅。”

“郭玉瑞老师的讲座《与真正的自己相识——初写者如何走上创作之路》,和95后作家面对面,机会难得哦。”

2020年11月21日晚,在秋意阑珊的D区天渠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团邀请“95后”作家、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创意写作学院作家岗教师郭玉瑞老师,为热爱文学的全校学生举办了一场关于《初写者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文学指导讲座。此次讲座是创意写作团自成立八年来一直坚持的品牌文学活动“兰亭叙”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讲座是第33期。

讲座先由一个小游戏——抢凳子,拉开了帷幕,九名同学踊跃参加了游戏,经过几轮角逐之后,胜利者为一名男生。场内的氛围因此变得轻松愉悦,穿紫色外衣的郭玉瑞老师轻盈地站在我们中间,看起来就和我们的小姐姐一般充满了亲和力。

在问题与寻找中确立意义感

看来年纪轻轻,可是这个笔名舒吾的女作家郭玉瑞老师已经写了多部小说,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她音质琅琅,笑脸盈盈,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写作?”

有的同学说是为了抒发情绪,寻找自我;有的同学说是由于生活经历;还有的同学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其中有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有诗意:“藻井江山,追逐风月”。

郭老师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是否在打了一天游戏之后,或是睡了一天后,依然有一种空虚的感觉?”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曾有过这种感觉,而郭老师说其实自己也有这种状态。

她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小时候,大人们会说:“如果你不认真学习,长大后有可能流落街头当乞丐,甚至活不下去。如果你活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看似柔弱的她则倔强的回答说:“活不下去就不活了。”这样叛逆的态度让她的家人们伤透了心,认为她是个怪小孩,甚至一度与家人的关系紧张,这更让她陷入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中。

“而我们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郭老师说自己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上了初中,感觉自己越来越疑惑,找不到答案,问他人也找不到想要的答案,这时她就尝试着从书里去找答案。

在书里,她看到了一束光,决定要成为一个作家,因为写作让她看见了自己。因为写作让她从问题和寻找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感,而且能反映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能让她找寻到“活着”的意义感。

我该如何描写一朵花的悲伤

“我该如何向她传递,

她的名字象征意义有几何?

一朵被陌生化的花,

我该如何描写她的悲伤。

我该如何描写一朵花的悲伤,

我该如何发问,

一朵花是否情愿

长成一朵花?”

郭老师展示了几首在大学时期的诗作,其中《我该如何描写一朵花的悲伤》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她说刚开始写诗是出于一种冲动,没有更高的设定和目标,并不是想当作家或非得当作家。只是“怎样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自己。”

曾经,她常给人写信,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复,后来发现他人并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与自己共情。于是她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写作中,这便是对自己的一种理解和关照,有了共情,并让自己得到关怀和治愈。同时,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她在写作中投入了更多精力。

郭老师引出作家王安忆的一段话:

最初写作的时候,是因为心里有很多很多的感情需要抒发,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要说, 而且都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系的。但是当你要成为一个职业作家的时候,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时候你的重点会从一开始的宣泄、表达,变成想要创造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写自己的经历。

“同学们的写作是从哪里开始呢?”郭老师又将问题抛给了同学。

有的同学说是从日记中开始,记述的是高兴与不高兴的事;也有的说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有感而发。郭老师分享自己在大学期间写的第一篇小说《潜》,那是被情绪促使着写下的第一笔。

那天晚上,突然有了写作的欲望,她被一种莫名的情绪驱动,一晚上便写下了7000字。这是自己无意识写下的第一篇小说,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出这篇小说。

当一个游泳者潜入水中,会感受到一种自由感,而自由感正是一个写作者所追求的,将作者的情绪寄托到作品中人物和故事中。也许当时所写的内容可能无趣,或莫名其妙,但这是自己真实情绪和状态的反映。郭老师说第一篇小说是从模仿村上春树开始,那时她疯狂的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时鼓励同学们写作可先从模仿大师开始。

一朵花是否情愿长成一朵花?

大学毕业后,郭老师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但她这家公办单位中并没有编制,虽然当编辑的工作让她很享受,可是一些有编制的同事经常关心、爱惜地问她: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待在这儿?怎么不走?为什么不考公务员?

面对这种貌似关心的话题,让郭老师感觉很尴尬,她有时会选择沉默,有时会微笑,有时便坦诚的回答说:“我想要写作,搞文学。”

而那些同事又问:“那你发表了多少篇呢?”她说:“就发表了三四篇小说。”同事更惊讶:“那你怎么还不走?待在这儿有什么出路。”同为作家,他们却对一个年轻女孩追逐理想之梦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这让敏感的郭老师内心充满了羞耻感。

外界的人不理解,家人对她的选择也不甚支持。在诗《无题》中,她写到了鸽子,写下自己被父母嘲笑的挣扎和挫败感。

在生活中的不断受损,使得易感的她有了思考,《你不应如此颤抖》《微风吹起黑色帷幕》《水流色的剑》这些小说相继成为她“反抗”和"“挣扎”的代言。通过写作,她自己将所要反抗的精神内涵寄托在作品中,将普遍化的事物通过文字展示出来。如果你已经试图去反抗,则需要将这种“反抗”一直坚持下去。

当你内心“受损”后,郭老师通过写作弥补疗癒内心的创伤,虽然并未写出让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这在写作中也是一种受损,但她坚守只有坚持写作,才能让自己从受损中的麻木状态中脱离开来。让理智说话,以弥补自己情感与感性部分的缺失。

从大学写下的第一部作品开始,郭老师坚持大量阅读,几乎手不释卷,在阅读中认识世界,在阅读中与大师一起欢乐悲伤,在阅读中思考自己的写作之路。

通过几年的工作和人生阅历的充实,她在写作中体悟了,并将这些思考和感受写入了一部小说《光》,那里有自己的真实故事,同时也有虚构和思考。她说在小说的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那些特别清楚的部分,然而小说中特别模糊的部分也许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写吧,开始写吧

郭老师将自己在小学时经历的真实事例,写成一部小说《幽暗的最高频道》。其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她提出写作者首先要进行一种深层的思考,渐渐地学会在一个片段的经验上重现完整的虚构,这些片段同样来自于切身经历。

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有价值或值得诉说的经历,而你的生命难道不值得书写?不,每个写作者都可以从一个生活细小的点出发,再将这个点进行投射,对儿时记忆与后来经验带来的一些复杂的思考进行描述和展现,从而将此变成一部小说。

郭老师谈论作品时显得非常激情,她认为一个写作者在写作时应该知道自己是处与“情绪”的阶段还是“思考”的阶段,对阶段的认知十分重要。随着自己创作状态与情绪的改变,当进入思考的阶段时,自己所喜欢的作家、偏重阅读的作品也会发生改变。如果你还没有进入“思考”这个阶段,依然停留在“情绪”阶段时,那么你需要继续阅读与“情绪”有关的作品,这样会让自己更有共情性,更为接近自己,从而更有利于自己进行创作。

如果情绪枯竭,又该怎么办?要借助思考,让一些有触动、有启发性的生活经历,或者是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成为写作的源泉。

“写吧,开始写吧。”在讲座结束之前,郭老师动情的说,“不用在乎道德、对错、意义或是惩罚,当你开始动笔时,这时就都已经与你无关。假如你不能在文学里面得到乐趣,你就不要写,因为写作除了得到乐趣和治愈,对于一些人可能得不到别的回报。”

最后,郭老师将一首《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的歌曲送给同学们,伴着欢快的曲调,同学们致以热烈的掌声。

活动的尾声,毕然老师带着对郭老师的欣赏与喜爱,朗读了郭老师的诗作《我该如何描写一朵花的悲伤》,在那纯净优美的音调中,我们似乎理解了一朵花的悲伤。

掌声四起,给悉心呵护、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给予我们理解和温暖的郭老师和毕老师,同时也为自己。与真正的自己相识,用文学相知相伴。有老师们亲切的陪伴和观照,我们一定不负期望,做更好的自己!

 

 

撰稿:龙耀平

摄影:沈美君

(创意写作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