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感受芳菲四月天”——2020级作家班严肃小说工坊室外课体验记

2021-04-20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笔下,不肯轻易以真面目示人的春天,在三江之城下过淅淅沥沥的小雨后,从山城里乘风而来,吹开了薄雾,落入一片水溶溶的树叶里。清明之后,踏青季分明已经迎来了尾声,但春意并没有因此垂暮。4月11日,创意写作学院的作家郭玉瑞老师,率领着作家班严肃小说工坊的同学们来到了石全山庄,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课。

同学们都把自己拾掇得清清爽爽的,一张张笑脸应景芳菲四月天,这样的“教室”爽歪歪。眼前,湖天相对,中间是山。一览不尽的水面清粼粼的,在我们初到时便油然而生一种澄澈的碧蓝色。余光中先生曾写过,山什么也不会说,只是鸟雀争噪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我们此刻身处于这片小山坡上,任鸟飞,任目光展怀于水面之上的浮萍,便已是身在其中的旅居之客。湖又围着山,山又围着我们。

在这片被复苏春意包揽了的土地上,郭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每处风景,是不是都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同学们迟疑着,陆陆续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谜底并没有在此刻揭晓。郭老师让同学们,在这节课程里面去感受,去体会。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严肃小说的创作背景里,作者的真实经历是其作品个人风格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戏剧性的故事并不是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创作灵感,是具有偶发性的。属于我们的故事,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但我们要如何去寻找,如何去选择这些思绪和灵感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便带着疑问和思考,从小山坡边拾级而上。

携情山水闲吟客

这处自然之美已沁人心脾的地方,竟还坐落着白色的小圆顶房子。鸟巢式的秋千在迎风招展下,都是动人的。浅色调的建筑物交融于远山黛影下。一闪蓝云的猝然降临,使得山水间的地平线更贴近了些。我们走近了,便有牵着孩童的家长来来往往。有在草地上牵引着风筝线的,有从小贩那儿买了泡泡水的,还有一群小孩呼朋唤友,占了一处长秋千,正卖力地推着秋千往天边荡。乍然一看,童真,时节,都一齐出现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间了。与山水间行走的感受不同,在那边,我们是旅客,在这边,我们又像是带着餐布的春游闲客。坐在草地上,旁边穿着碎花裙子的小女孩便迎着风筝跑过。如若思绪不在此处,在云层深处,也仍能闻到青草的芳香。

不乏有童心未泯的同学,去与小朋友进行了“谈判”,获得了秋千的短暂使用权。结果坐上去后,还享受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对待,秋千推得一下比一下高,与室内课堂的秩序感截然不同。彩色的泡泡一个一个地吹出,飘过草坪,我虽然还没能切身的去想那个问题,但觉得今天这堂课格外有意思。我们没有规划的路线和行程,是随心而发的自由行。不拘泥于形式,真真正正地在感受外面的春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在享过了喧闹市区里不会有的春景闲情后,我们才缓缓上行,去了寺庙门口。开阔的草地,山水一下变得狭隘。曲径通幽处的路上没有清泉,我们就沿着香火和敲钟的声音,去寻觅。旧时光里,一切都那么地久天长。小道上的人群骤然减少,沿着落英缤纷。寺庙的面积并不大,根据里面供奉的雕像不同,分布在东西两个方向。只在门口驻足时,便有老妇人前来指明香火路。主殿庙前的香炉里缓缓升起的细烟,同山间常年不化的雾一同遮住了天光。此时路便没有起初那样澄澈透明,树荫间的花叶零零散散地落下时,更是一派自然祥和的光景。于是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我们此刻的虔诚,是对万物和自然的虔诚。

曾在假期,郭老师向我们分享过一部叫做《密阳》的电影,其讲述的信仰关系,在如今这个场景便能很快地回想起来。幽静的氛围背后,我们不应只在环境中汲取,还要联系思想。

庙前不远处卖香火的地方,设了一个亭子,几张石桌。我们今日的探索旅程便到了尾声。坐下来以后,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一些自己以前与寺庙的故事。各个年龄差的人,对于信仰的理解和实际行为是不同的。我们无法从立场上去根本地辩证是好还是坏。没有信仰的人也会害怕面对信仰,这种矛盾体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隐藏着的故事。虽然在这个时候,郭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那个问题的具体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我领悟的东西的价值,是远高于间接经验的。艺术是本我自我的超越,是挖掘,还是对共情能力的考量。新闻结束的时候,文学开始了。生活的本真,是我们应该用更多时间去停驻,凝望,感受的。



撰稿:严肃小说工坊 王硕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