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非遗传习】中国传统刺绣——以针为媒,结不解之缘

2019-03-28

自学校非遗研究中心开展“刺绣制作技艺”非遗实践交流之后,非遗传习教育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3月27日下午4时,国家一级刺绣师单大琼老师的“蜀绣制作技艺传习课”在北山书院非遗传习基地正式开课,近30位非遗学生研究员认真学习蜀绣“铜镜”的制作技艺。此项教学工作由学校非遗研究中心李凤勤老师组织。

蜀绣是成渝两地刺绣的总称,针法有12大类122种,其中锦文针就有七八十种之多。据单大琼老师讲,“历史上没有留下完整的文字、图案资料,我们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古代文献记载的点滴信息资料、通过老艺人的指点及口述,整理出100余种针法。”

单大琼老师先从针法相对简单的“铜镜”制作开始教起,从色彩的搭配及针法讲授,一对一指导学生熟练运用铺针、打籽针、滚针、接针等针法。

“刺绣铜镜”的制作需要的材料有胶水、镜子胚、绣布、绣线、绣花针、剪刀、绣绷、棉花。制作步骤有12道工序,除了各种针法相互使用外,还分别有画图、上绷、围绕画线边沿绣一圈虚实线(针线不需要剪断,留着后面收紧时用)、事先准备好的铝片和棉花备好、将棉花在绣花布料背面铺平等。

同学们从初始的无从下手,到学会用一根根色彩斑斓的绣线,在针与舞的交舞中,在绣布上绣出精美的图案。两个小时的传习课被延长至两个半小时,同学们依旧围着老师请教针法,沉浸在刺绣制作艺术的美妙中,不愿离开。中国这种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的未来指日可待,一定会在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创新中被保护传承下去。

 

撰写人:叶珊

摄影人:周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