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合川本土非遗文化的了解,2019年4月12日16时于文峰古街易砚堂,爱莲书院发展导师带领学生与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合川工匠”、峡砚非遗传承人易宗成老师共同开展了爱莲鉴赏家第十期活动。
观砚之景,体砚之魅。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作为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合川本地特有的峡砚,峡砚制于沥鼻峡峡石,这种峡石产自合川嘉陵江沥鼻峡麻柳坪,用它雕刻出来的砚台,便是“巴渝三大名砚”(合川峡砚、石柱金音石砚、奉节虁砚)之一的合川峡砚。
踏入古风浓郁的房间,满目的砚台便展露在大家的视线里,精致且美好。易宗成老师作为今天的主讲人,为我们讲述他与砚之间的故事。1983年,初中毕业的他,到原合川县柳坪福利工艺美术厂打工,拜该厂工艺美术师易宗毅为师,学习峡砚雕刻技艺,从此便与合川峡砚结下长达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砚台。
就在今年,易老师创作的砚台‘二龙戏珠’在第54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一颗匠人之心推动着他不断前行。深入砚台之旅,易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砚台从古至今的发展史。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历史悠久,要完成一件合川峡砚,需经原石开采(洞采)、选料、构思、绘图、初步造型、精细雕刻、打磨成品、打蜡抛光等十余道工序,采用打、凿、刻、挖、钻等多种技法,根据花纹复杂程度,花费时间在几天到几月甚至一年不等,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雕刻技法,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谈及创作时,易老师说到自己在继承传统砚台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改良,现有的展品大多都融入了合川特色。他将砚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做了很好的结合,达到了可观性与可用性的有效统一,推动了砚台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创新,不创新就莫想继续做下去,合川峡砚也不例外。”以前的合川峡砚,款式主要以方型、条型、小圆型为主,比较讲究一点就在砚台上面配一些简单的兰草或梅花图案,老峡砚款式单调,缺少艺术性和观赏性,一般只用来磨墨写字,而不会用来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附加值也不高。为此,他决定打破传统思维,因地制宜地利用原石的天然形状与纹路,加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消化,雕刻制作形式多样的工艺峡砚。从此,一改过去单调而呆板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样式,有的如盆景,有的如花盘,有的如假山,有的如莲池,款式灵活,快意奔放,并将龙凤、山水、松竹、梅花、荷花,乃至古钓鱼城、涞滩古镇等风景名胜纳入峡砚创作之中,样式也由以前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演变为各种异形体,由最初的几个款式发展到现在的近100个品种,由他雕刻的《百龙戏龟》《百聚财》《钓鱼城》《望子成龙》《乐在福中》《花好月圆》《松鹤延年》等合川峡砚作品,集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并融入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其雕刻技艺更是赢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其中,《百龙戏龟》大型峡砚,前后雕刻长达一年零两个月,该作品曾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在北京中南海展出。
近砚之身,会砚之友。静心观看砚台打磨过程的同时,也不禁感概成品制作的不易和匠人的辛勤付出。了让合川峡砚雕刻技艺不失传,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可以分文不收,免费教学。据悉,易老师的徒弟之一姜翰林,正是来自我校的新疆籍大四学生。此次砚台之行,不仅仅是从观赏的角度出发,更是希望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切身感受来自工匠们内心的那份炽热之情,学会去转化这份情感,将这份热情用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工匠精神。
爱莲书院供稿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名家大讲坛】悲剧经典中的巧合与严谨
下一条:【求职感悟】淬炼商学院2019届毕业生程俊求职录—就业择己所长,更要择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