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寒风已去,暖风徐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同学们也迎来了百匠工作室的第十二期的特邀嘉宾——重庆市合川区非遗文化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明君老师。百匠工作室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北山书院开展的中国传统技艺学习工坊,以小班制、项目化、授课式模式已经陆续开展了十一期课程,百匠工作室养成计划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践行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在实践学习中树匠心、育匠人、铸匠魂。
上午9点整,教室里面已经坐满了跃跃欲试的同学们。刘明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正式开始了在北山斋的泥塑课程。泥塑技艺发源于石器时代的陕西宝鸡,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泥塑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民俗生活密切关联,正如英国文化批评家霍加特所说的那样:“艺术作品无论是拒绝还是忽视社会,它总是从社会中来、根植于社会的”。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泥塑的根和灵魂就在生活深处。
刘明君先生和他的助理向同学们介绍了泥塑技艺的发源历史和存在价值,因为泥是天然易得的材料,所以泥塑很容易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泥塑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民间技艺,更是满含了制作者的辛劳和情感。
课堂上,刘老师也向同学们阐释了他心目中泥塑的内涵:“它的意义远不止土制工艺品这么简单,在作品的创作与思考中也包含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在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刘明君老师开始向同学们展示泥塑品的手工制作过程,并且让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去动手制作一尊人物塑像。
与同学们想象中不同的是,泥塑作品的制作并不是那样简单,这一过程需要制作者的脑,手,眼并用,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熟练使用泥工刀,泥工剪,滚轮等工具,制作出精致的泥塑造型,虽然课程的时间有限,但是现场刘老师一直陪伴着同学们,对大家细心的指导与讲解。
同学们在课堂上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面的创意百出,手中的泥塑也越来越美观。虽然大部分同学都是初次接触泥塑的制作,但是同学们的泥塑作品已具雏形。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手工实操过后,同学们也和刘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此次课堂中的收获与感想。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泥塑艺术的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和参观制作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对所有人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泥塑不仅是手工锻炼,也舒缓了同学们内心的浮躁,释放了学习的压力。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上午的课程也接近了尾声,同学们在刘老师的帮助下都完成的自己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在大家合影留念后,本次课程也完满落幕了。百匠工作室仍将继续为移通学子们搭建一个专业的课外学习工坊,让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匠人的精神。也希望通过百匠的平台,让更多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能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在育人育德的实践活动中树立自己的“匠人精神”。
北山书院自治委员会供稿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青马之声】书香大数据 阅读沁心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之干部读书分享会
下一条:【校友典型】时光不负有心人,从专科起点到纽伦堡大学研究生的逆袭——记2012级校友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