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践”课程是特别为智能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师班”量身打造的专业实践课。由《机械制造项目实践》、《工程工艺项目实践》和《智能制造项目实践》三门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超强的专业课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按照“构想——模型——工艺——生产”的思路,构建智能制造全套方案。借助我院新建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平台,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及提升。
肆虐的疫情笼罩大地,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迎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三门专业课,任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前期开展了扎实的课程教学研究,共同研讨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线上到线下,我们一刻也不曾放怠。
线上阶段,通过整合资源,积极开展“现场直播+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从“MOOC”到课堂,再到“SPOC”,即从基本知识的掌握,到知识应用的过渡,再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全面全方位的系统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整合能力。
线下阶段,为了把“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评价”落在实处,校、企指导老师分发项目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调动同学自主探索能力,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不论是具体到设备的运行调试,还是工艺参数及程序的校核验证,直至项目的最后呈现,都让同学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相互传递学习体会。同时,在项目的“理论+计算”到“实施+实现”的全过程中,指导老师在旁边及时纠偏,让产和学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全方位的学习和全过程的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智能工程学院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直坚持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贯彻产教融合育人理念。“智能制造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正是为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本学期“项目实践”课程的训练,同学们接受了真实的企业实际项目,体会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但更多的是收获,为走出校门,迎接挑战,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才能增添了信心。
撰稿:毛国平 田于财
(智能工程学院)
上一条:532期|书院印象:廊桥书院2020级学长团(校友)班的故事
下一条:【智能工程学院】群雄争霸,精益求精——记智能工程学院“行者杯”第二届AutoCAD制图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