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观农史·知农事·强农识——农耕协会顺利举行农耕文化主题观影座谈活动

2020-12-11

12月9日下午17:20,农耕协会在别都书院四维空间顺利开展了以“观农史、知农事、强农识”的农耕文化主题观影座谈交流活动,协会成员及全校对农耕文化感兴趣的近百名同学参与其中,并在观影结束后纷纷发表自己对农耕文化的看法和见解。

活动伊始,农耕协会会长石夕欣同学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也是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优秀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为进一步帮助农耕协会的同学们了解、学习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思考和探索农耕文化的探究精神,深入理解生产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向大家播放了“走进中华农耕文明”的农耕文化纪录片以及抖音热播的“李子柒的农耕生活”片段。

在近万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从采集果实、捕鱼狩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驯养禽畜、纺织作衣,又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百折不挠,不断地去适应、发现、利用,最终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以及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观影分享环节,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农耕协会种养技术部杜佳丽同学向大家分享到,这几个视频给她的直观感受就是来自农耕文化的美,从中她更是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明白了学习农耕文化和体验农事并不意味着要从事这一行业,而是要在学习和体验之后能够更好的铭记和传承。参与现场观影的吴晓同学为大家分享到,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杨红阳同学则说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这也是我们新时代新媒体工作者要去思考和探索的新的宣传方式和手段。

精彩的分享之后,农耕协会会长石夕欣同学为本次观影座谈活动做了简单总结。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挤压着人们的思考时间,让人们渐渐的忘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根基,传统农业渐渐在向现代农业发展,那其中流失的,不仅仅是农业农具的使用,土地的利用,二十四节气的记忆,更多的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而如何将这些内涵提取出来,并且传承与守护他,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农耕活动给予了我们更多机会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除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还有对历史的回顾。通过此次观影座谈分享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农耕文化及其发展历程,同时也懂得了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正视乡土中国的魅力,形成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态度,认识新时代下中国农村的风貌并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撰稿:石夕欣、杨李娜

拍摄:林颖娟

(团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