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专场:“游丝落絮,一霎非遗”,唤醒属于非遗文化的心跳

2021-04-19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4月15日,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举办的第十三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子活动之“游丝落絮,一霎非遗”非遗专场在黄桷树广场如期举行。活动以游戏、观影、展览等形式开展,便于让我校同学认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属于非遗文化的心跳。

【心跳在“游戏”中】

在活动现场,为同学们准备了古代传统非遗小游戏,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

箭无虚发——投壶活动,古代文人雅士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必会进行的游戏。同学们手握箭矢,立于壶前,体会数千年的古代礼仪教化与休闲娱乐活动;

辨别非遗图片及背诵诗词活动,同学们从音乐、祭祀、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中了解、认识非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忆诗、背诗、体味诗词中,感受与古人跨越时空吟诗作对的乐趣。

滚铁环等非遗体育活动中,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恍然如梦恍如隔世,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在考验大家的平衡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童心重现。在课余生活中既进行了身心的放松,也感受到了生活中非遗的乐趣。

【心跳在“传承”中】

在非遗作品展览区,活动现场为同学们邀请到非遗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其弟子为大家进行合川峡砚的讲解。在现场为同学们介绍峡砚制作的流程及雕刻工艺,展示峡砚传习课中由研究员们所制作的峡砚。并为大家介绍了峡砚传承一波三折的故事和如今峡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方向。

同时,讲解人分享了自己与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的缘分及与非遗研究会的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触。除了观赏以外,此次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象棋、手绘面具、刺绣设计、峡砚雕刻等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对此同学们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

不少参与的同学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自己对传统非遗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打破了以往对非遗的刻板陌生印象,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意识到大家的生活中需要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它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精粹,不能让它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中。

【心跳在“生活”中】

此外,本次活动的观影项目将采取全新的互动形式,让大家现场投票选取观看自己心仪的影片。丰富观影内容,使其不再局限于电影,从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多角度选取非遗影片,让大家更进一步系统的了解非遗。最终决定观看非遗影片《榫卯》,影片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大家在惊叹非遗文化巧夺天工之同时,也意识到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道阻且长。

中国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变成了社会的焦点。在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传承与发展成了新时代的命题。

本次第十三届社团文化艺术节之“游丝落絮,一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专场活动,让非遗在“迈步走”中焕发青春,唤醒了人们属于非遗文化的心跳。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非遗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让非遗更加“接地气”,使其“活”起来,让非遗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让同学们通过玩小游戏和观看电影的方式,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非遗是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让它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播开来。

今天参加了非遗的活动,自己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充实,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去尝试了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的滚铁圈,以及投壶、猜古诗、磨墨、刺绣,这些小游戏都富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非遗的亮点,让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2020级 艺术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赵天华

本次活动具有趣味性、传播性,通过手工方面的小晚上的观影活动,让我感受到了长辈们以前的露天电影,非常的具有传承意义,我非常喜欢非遗的活动,在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在传承文化中丰富生活。我希望还有机会参与非遗的活动,因为真的非常喜欢,小遗带着我们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019级 艺术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杨永杰




撰稿:彭姝琪

摄影:万家鑫

(团委转稿)